九月一日,桓台人民广播电台新开一档节目:乡土乡音。创意是通过桓台本地人,讲桓台本地的事,既讲本地人文历史,也讲本地文化创意。电台的同志几次找到我,希望我能够讲一讲新城王氏家族的事情。
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两朝山东地区出现的名门望族。从明朝初年其一世祖王贵迁居新城以来,累世经营,重农尚学,从第三世王鳙“始肇文脉”,经过四世王耿光、王重光,五世王之垣、王之都、王之猷等,到第六世以王象乾为代表的众多王氏族人出仕公卿,谱写了王半朝名垂千古的辉煌业绩,被人们誉为江北青箱,创造了桓台人文历史的巅峰和辉煌。因此,讲桓台人文,不能越过王氏家族;讲桓台历史,不能不说新城琅琊王氏家族。职责所在,也为电台同志的诚意,欣然同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氏家族的辉煌。
新城王氏家族的历史,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这本教科书,既涉及国家最高层次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管理等领域,又涉及家庭的教育及其文化建设。接受任务后,对履职以来了解的王氏家族的知识认真梳理一遍,重新审视了王氏家族治国理政、育才兴邦的辉煌成就,对讲解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归纳。初步考虑,《新城王氏家族》总体分三大部分,第一是“辉煌王半朝”。重点讲解自王氏新城始迁祖王贵迁居新城以来,至明朝末年,王氏家族从兴起到中衰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从“四世宫保”说起、琅琊王氏的由来、琅琊王氏到新城、王贵与初氏夫人、王伍、王鳙、王耿光、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王象春,以与新城王氏家族密切相关的明朝末年的四次重大变故。第二是“一代诗宗——新城王家家族的中兴”。重点讲解王氏家族从明朝末年的衰落到重新崛起的过程。初步考虑内容:一、王象晋:王氏家族由衰转盛到重新崛起的重要桥梁;二、王渔洋:一代诗宗的深远影响;三、绵延不断的地方士绅群体;四、王氏家族由盛转衰的因由述说。第三是“王氏家族兴盛的家学渊源”。重点讲解从王鳙“始肇文脉”、王重光科举起家、王之垣致力家族文化建设、王象晋传承延续,直到王渔洋“《手镜》教子”,王氏家族之所以历经两朝,跨越近三百年不衰的深层次原因。节目已经从2012年9月1日开始播出,每期节目播出三天,每天7:00、12:00、22:20播出。
虽然长时间从事媒体工作,当自己坐在录音棚的时候,心情依然紧张。虽然尽上了自己的努力,讲解的效果如何仍待众多朋友指教。我想,普及王渔洋文化是个大题目,更是篇大文章,需要我们的付出与努力。迈出了这一步,相信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在如今盛行“创造”的背景下,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发扬广大。相反,就是失职,愧对先人。
节目播出二十多天了,许多听过节目的熟悉不熟悉的朋友见面后都会说起这档节目。尽管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我想,开始了,做好也是有可能的。与大家共勉,欢迎广大听众提出宝贵的意思,更期望更多的朋友和有志于地方人文历史的朋友们参与。
附注说明一下,博文发出来后,晚上央视四频道《走遍中国》播出反映历史文化古镇新城的电视片《半朝王家》。节目大约半小时,从宣传角度看,达到了目的。但是,这档节目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烈的纪实性。从节目整体看,编导对“王半朝”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楚。因为“王半朝”是指新城琅琊王氏在明朝末年的那一段历史,其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出仕为官者众多,二是官阶较高,如王象乾一度出任兵部尚书,属理吏部尚书;三是其家庭建设,特别是家族文化建设特征明显。专题片在这方面表现不够,甚或有些线索不甚明了。至于清朝初年一代诗宗王渔洋,是王氏家族的中兴阶段,这个时期虽然王家仍不失望族地位,除去王渔洋,更多的为中下级官吏,与“王半朝”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关于王渔洋故居中牡丹祠的解释,把一些明显的与史相违的事情加以渲染,除去猎奇,于文化名镇的主题似乎相去略远。我想,开讲“辉煌王半朝”或许能够有所澄清。但愿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