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士禛著作的后印本与版片流传

标签:
转载 |
分类: 王渔洋文化 |
我喜欢博客有两点,一是可以和博友们交流、学习;二是可以把博客当成自己的“资料夹”,用得着时可以翻翻。前几年,我在转让古书时也曾留下过一些复印件,想当作书影供以后学习参考,可后来多已找不见了。如今有了博客,保存起来更容易和直观,就先补上几张书影和以前写的小文字吧。
《王士禛著作后印本与康熙书版的流传》(2008年4月14日《藏书报》,还请指正)
王士禛(1634-1711年)死后因避雍正帝讳,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清初最为著名的诗人。他论诗以“神韵”为宗,其“神韵说”在清初诗歌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王士禛一生著作几十种,多成书于康熙年间。他著作的早期版本多为康熙刻本中的代表性作品,受到收藏家和版本学者的青睐。其中以被艺林称为“林佶四写”之一的《渔洋山人精华录》最为著名。
著者名无避讳字是康熙刻本的显著特征之一。笔者收藏王士禛著作十余种,有《渔洋山人诗集》、《渔洋山人续集》、《唐贤三昧集》、《十种唐诗选》、《渔洋山人精华录》、《唐人万首绝句选》、《居易录》、《考功集》、《陇首集》。每种著作的卷首署名皆为“王士祯”,但“王士祯”的“祯”字明显是剜版后补的,从字体和墨色上可以看出。正文避“玄”、“勅”,不避“禛”。经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这些书的版式、行款、字体及字数都与诸家著录的康熙刻本一致,除《渔洋山人续集》、《唐贤三昧集》和《十种唐诗选》中有少量重刻补版以外,其他均为康熙原版后印。
从这些书的著者名挖改为“王士祯”来看,刷印时间应该是在乾隆四十年之后,书版已有不同程度磨损,特别是板框四周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从这些书的字迹墨色、纸张和开本大小一致上看,应属同一时期所印。
这些书由谁所印,具体什么时间所印,是否还有其他著作的后印本,由于这些书中没有任何版藏、重印和流传方面的识记,一时难以判断。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是从桓台民间发现的,出自同一人所藏。这些康熙书版的收藏流传和王士禛是否有着某种渊源呢?
我们知道,王士禛不仅在诗词方面卓有成就,而且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他晚年被罢官回到家乡时,“行装无长物”,所带唯有“数卷图书万首诗”,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他的藏书之所“池北书库”是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这些王士禛著作的后印本在他的家乡出现,或许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巧合。这些书所使用的书版是王士禛的“池北书库”旧藏之物,由他的后人所印也是有可能的。
清康熙年间盛行文人私刻自己的著作,讲求校勘精审,刊印精良,精雕名刻层出不穷,尤其是手写上版的软体字刻本精品,其初刻初印直驾宋元之上。他们对所刻书版的保存非常重视,往往会保存数十年甚至更长。王士禛著作的初刊本多出自他本人和他的学生之手。王士禛不仅精于校勘、热衷出版,而且著作刊印之丰,在清代名集中亦属少见。笔者收藏的这些著作,大多是他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且多为康熙早期版本。如《渔洋山人诗集》是康熙八年(1669年)吴郡沂泳堂刻本,《渔洋山人续集》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刻本,还有林佶手写上版的《渔洋山人精华录》、自序本杂著《居易录》、王士禛刻本《考功集》以及晚出的《唐人万首绝句选》。另外,《唐贤三昧集》和《十种唐诗选》虽然是郎廷槐重刻本,但也出自王士禛手校。《十种唐诗选》卷后有跋:“盖因受梓在南,版藏吴下,而中原、西北名流,每以不得见为恨……请于先生重刻于北,以受中原、西北学诗者。先生闻之,忻然色喜,重为翻阅,核正亥豕,又补遗一篇。”《陇首集》则为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前后重刻本,由王启沆、王兆笏编次,是否为王士禛刻本,尚不确定。不过,此书与康熙二年(1663年)王士禛编次的初刻本《陇首集》皆为王士禛所校。
以上这些书的初次刊印,不仅在时间、地点和刻工上不同,而且刊印时间的跨度长达三十多年。收藏保存这些书的原刻书版,应该说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轻易做到的,也许只有王士禛生前或他的学生才有这能力。不止于此,雕版的收藏难度远比藏书难度要大得多,雕版在搬运、贮藏、保管等方面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以王士禛家族当时的地位和财力,是具备这些条件的。
当然,最终确定这批康熙书版的收藏流传脉络,还是需要依靠可信的史料作为证据。书版的收藏是藏书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藏书楼都曾收藏过大量的书版,对于保护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众多典籍赖此流传。探寻古籍书版的流传,对于研究中国印刷出版和藏书文化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渔洋山人精华录》书影,(已转让)
《居易录》书影,(已转让)
《渔洋山人诗集》(残本)
《渔洋山人续集》(残本)
《十种唐诗选》
《唐贤三昧集》(上中下)此页应为后补版
此页应为后补版
《十种唐诗选》(唐文粹诗选)
《唐人万首绝句选》(残本)
《陇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