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元宵节,由年届八旬的退休教师徐承诩先生原创、长达70余万字的《王渔洋传奇》终于通完一遍。目光从电脑屏幕移开,长舒气息,编写《王渔洋传奇》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
我认识徐承诩老先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那时,我刚从田庄镇调到《桓台报》社不久,版面编辑送给我审阅的大样上刊登着许多本县人文的文章,作者就是徐承诩。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后来这类稿件刊登得多了,但是作者总是一个人,我就问版面编辑这些文章的作者是哪里的,编辑告诉我,徐先生是桓台一中的退休教师,平时十分关注本县人文历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报纸刊登的这些文章都是徐老师自己采写的。于是,我心生敬意,庆幸我们的报纸因为有徐老师这样的作者、这样的文章增添了书卷气。遗憾得是,虽然我多次见过徐老师,却从未能坐下来向徐老师虚心就教。以至于后来我离开了心爱的新闻事业。
然而,事情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就在我认为自己将随波逐流的时候,命运的推手又让我缩短了与徐老师的距离。2008年7月,我就职于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不久,去县博物馆孔馆长处闲谈,他指着案头一摞厚厚的打印而成的书稿告诉我,徐老师正在创作一部关于王渔洋的长篇小说。虽然研究中心的工作侧重于学术,这个消息仍然令我兴奋。因为研究中心的职能定位中,其中两项与此相关,一是通过文学形式宣传王渔洋,二是王渔洋文化的开发,徐老师的创作,无疑为王渔洋文化的宣传与开发增加了新的内容。正说着,孔馆长办公室的门响了,徐老师竟然不期而至,言语间,话题极其顺理成章地转到了徐老师的创作上。
说实话,对于王渔洋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桓台是王渔洋的故乡,是桓台最耀眼的历史文化名人。参加工作以来,先当教师,后进宣传部,在乡镇工作两年又编了十多年的县委机关报,参加工作以来的全部经历几乎都与文化相关,王渔洋自然是耳熟能详的人物。说陌生,就是对于王渔洋的了解仅限于一般,如果要问王渔洋的详细情况,绝对张口结舌,答非所问。于我而言,就职王渔洋研究中心,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与徐老师的再次谋面是大约半年后。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材料,电话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问我在不在办公室,然后报出自己的名字,并说如果我在办公室,他想找我聊聊。一听是徐老师,我立即说我就在办公室,欢迎徐老师光临。不一会,徐老师就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并且带来了足足有20公分厚的书稿。寒暄之后,徐老师便直奔主题,与我说起了王渔洋创作的经过,并希望我能帮他看看作品。徐老师的这个要求,令我有些局促,除去对王渔洋的敬畏与生疏,我对于文学创作更是一窍不通,让我承担这项工作,的确勉为其难。看着徐老师期待的目光,我又实在没有拒绝的勇气。初步拜读之后,建议作品定名为《王渔洋传奇》,另外在压缩篇幅、增加回目,调整结构以及技术细节方面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徐老师进一步修改之后,直接把电子版传给了我。
这部作品名曰“传奇”,“纪实”却是她最大的特点,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三百多年前诗人的一生。作品总计一百回,按照诗人一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天路试相寻、绿杨城郭是扬州、宦情薄似秋蝉翼、托身幸得远鲸鳄四个部分,从诗人在新城祖父王象晋“亲课诸孙”写起,写了他“秋柳赋诗”、“司李扬州”、“虹桥修禊”、“榷关清江”、“典试四川”、“懋勤召对”、“祭告南海”、“西镇江渎”,直至“失出罢官”,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事实依据,甚至连人物姓名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以至于阅读过程中,经常翻阅《王渔洋事迹征略》和《王士禛全集》,以核实史实。因此,这部作品成为普及王渔洋文化知识的一部力作。
“传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大量引用了王渔洋的原作诗文,不仅向读者介绍了诗人文政兼从的一生,而且为读者提供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使人们在了解王渔洋文政兼从丰富履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品位非凡的文学盛宴。王渔洋一生文政兼从,论政,他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二十七岁为扬州推官起,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七十一岁罢官归里,历时45年,累官刑部尚书。论文,他不仅以坚持不懈的写作留下了数量丰富的诗歌作品,而且作为批评家和诗学家,也撰著了令人瞩目的诗学理论著作,以“神韵”为核心,建构起一整套系统的诗学理论,将明代的单纯拟古转化改造为深度的师古,并力求营构新的艺术风貌。同时还编选、评论、刊刻了大量古代和当时的诗集,撰写序跋,指授学生,对康熙朝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康熙朝诗坛盟主、一代诗宗,在身边团结了一批优秀诗人,形成一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乾隆中叶的作家集团。因此,徐老师在“传奇”中突出王渔洋的文学成就,引用有代表性的诗作便成为一种必然手法,同时也形成“传奇”的一大特色。
“传奇”的再一个特点,便是采用传统的章回式体例和清晰的行文线索。作品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客观地说,王渔洋一生为官为文,人生内涵丰富浩繁,因了风起云涌的顺治康熙年代,他的一生更加波澜壮阔,要想把他的一生有条不紊有序地展现出来并不容易。经过多年的悉心研究和积累,徐承诩掌握了王渔洋、新城琅琊王氏家族以及桓台地方人文的大量资料,这些研究和积累而得的翔实资料,为徐承诩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奇”以时间先后为主要线索,以与王渔洋相关的人员与事件叙述描写为次要线索,使这些史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同时以章回的传统体制,不仅行文线索更加清晰,作品更随着王渔洋平生的起伏增加了波动感,同进,采用传统的章回体例,既使王渔洋波澜壮阔的复杂一生变得浅析明了,又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增加了可读性。
自然,除去这些特点,作品同样也存在一些值得提升的方面。比如,“传奇”的宏观结构需要调整、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回目设置、各种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以及过度追求真实和引用诗文等,都存在这样那样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些与“传奇”的成就相比,都是次要的。与这些瑕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徐老师以耄耋之年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通读“传奇”,与徐老师接触,我无时无刻不为徐老师的这种精神感动。
愿《王渔洋传奇》早日付梓,愿徐老师健康长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