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阳 书 院 记
(摘自1986年9月《桓台县教育志》审查用稿第613页)
夫欲振兴中华,必先强国;而欲强国,必先强民。而强民之策,端以教育是赖。诸如科技人才之所培,文化艺术之所创,英雄模范之所出,近而人民体智之增强,思想品德之移化,无一能离乎教育。故教育诚国家之命脉,建国之达道也。囊者孝阳书院之设,旨在于此。
西史向为神权浓厚道门充斥之村。群众为迷信所锢禁,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然终不能得其脱。其故无他,实缘文教不振,群众愚昧之致也。西史有识之士急欲兴学,以挽颓势,其势然也。
孝阳书院建于道光五年(1825)至光绪二十三年,西史何少白、史寿彭之倡议,捐资兴学,乃重修孝阳书院,使成西史文化重点,前辈贤达酷爱教育,热心办学,亦可见矣。
有清之季,西史文化即与神权相角逐,与邪异相搏斗,迷信文明狭路相逢,胜负之决,系关存亡,唯西史为能得其先。故尤是文化日滋发展,受首先之化育,得文明之熏陶,西史群众愚而转聪柔而转强,自能摆脱贫困,重视生产,欣欣然转为康乐之区,是以迷信息而落后变,教化兴而文明作。故惟教育为能有科学文明之缔造,惟教育为能裨国计民生之发萌。建国之本,首赖教育,目无疑矣。诸前贤哲,咸有此举,亦系此耳。
一九三二年,村长史希鸣又依次重修,只是因陋就简,略施修葺,建立西史村初级学堂,校容未改前观。
“七七”事变,抗日军兴,教界名人罗福堂偕劳益斋、孙子中、孙西逢诸人,就书院原址建立“桓台县西史联合小学”。生员济济,日夜孜孜,勤奋向学,建国来奉献于社会者甚夥也。
孝阳书院,房舍简陋,规模孑小,虽经几次修葺,亦不应形势和发展需要。一九八四年,西史在乡党委领导下,筹集巨款,另移新址,新建孝阳书院——西史教学大楼,高达三层,规模之创可谓宏矣。形势之巍冠于全枢。斯乃西史志士贤达黾勉从事,苦心经营之成果。
西史学校诚我乡教育一颗明珠,在桓台教育史上大放异彩。
如吾县有志之士,能有如西史之办学热情,又从而效之,庶四化建设之告成,可期日而待也。
注:个别标点与词句与原文有所不同,据实际情况改过。
注:2016年11月参与审阅《记忆桓台》(马桥卷)有《西史中学建校碑文》,作者为盛兴华,我高中语文老师。但文大不相同。则本文作者为谁?仍是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