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下午,与蒋寅先生在新城四世宫保牌坊前留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汝洁、孔令涛、王超、蒋寅、魏恒远、陈艳华、伊茂林。
5月16日上午,前往博山参加“中国·博山赵执信与清诗学术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诗学》论丛主编蒋寅先生一行光临桓台。10:30分许,在桓台宾馆第三会议室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蒋寅先生。
知道蒋寅先生,还要从十年前说起。当年,供职于县教育局的语文教研员陈庆爱都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王渔洋》。有一天,陈老师来到我所供职的《桓台报社》。因为是老熟人,谈话相,在介绍创作《王渔洋》的过程中,陈老师郑重地向我介绍了为该书写序的蒋寅先生。从此,蒋寅先生的名字载入了我的记忆,虽然此后因为编辑推介王渔洋的版面曾与蒋寅先生联系过两次,都因先生去国外讲学而未成功,能够见到这位对桓台人文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学者,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后来,我离开了桓台报社,与“王渔洋”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能够见到蒋寅先生似乎成为记忆中的一段奢望。
然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阴差阳错中,与王渔洋亲密接触竟成为我生活的全部。2006年12月,桓台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正式设立,2008年7月,我成为这个县内专门研究王渔洋机构的一员。于是,拜见蒋寅先生便再次成为自己的一个愿望。
也许应了一句干啥的烦啥那句老话,一直想离开这个行当的我开始是极不情愿再从事类似这项工作的。经历了心灵的历练,从事一个平稳清心的差事曾是那段时间自己的一个愿望。当集体谈话宣布任命的时候,在别人看来或许值得庆幸的事情,于我却几乎成为一种煎熬。在这种煎熬的无奈中,自己重新审视了这项工作的意义,抛弃那些世俗观念的思想逐渐占据了上风,能够把自己与王渔洋这样的仁人先贤联系起来,的确是一件荣幸的事。
思想认识的转变,对于做好工作是一个先决条件。尽管上大学期间学习过文学史,又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对王渔洋有一些了解,也仅限于了解而已。于是,认真阅读了一些关于王渔洋的专门书籍,对研究中心的工作职能进行定位,创办一份王渔洋文化研究刊物,聘请蒋寅先生担任刊物顾问成为我们的愿望。
2009年国庆节,《王渔洋文化》正式创刊,蒋寅先生也成为刊物的顾问。在刊物的创办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够拜会先生、采访先生,聆听先生对于王渔洋研究的意见,指导我们的工作。去年,曾委托原来的同事,现供职于《中华读书报》的舒晋瑜相机采访先生未果。今年春节前后,友人告知,今年5月博山将举办赵执信学术研讨会,届时,蒋寅先生将出席,希望我能够参加。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非常高兴,自觉一定要借这次机会拜访蒋寅先生。事不凑巧,因县作协换届,会议召开的时间与赵执信研讨会的召开时间冲突,这一愿望眼看成为泡影。懊丧之际,县府办副主任王超相告,蒋寅主任将于会议后到桓台。听到这个消息,不免大喜过望,期盼多年的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了。
在欢迎仪式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长顺同志向蒋寅先生一行介绍了桓台的基本情况。蒋寅先生即席发表讲话,称赞“王渔洋是古代文人中的理想人物”。下午,先生一行先后到县博物馆、王渔洋纪念馆、王渔洋故居、四世宫保坊、万狮博物馆参观。5月17日上午,先生一行游览了马踏湖湿地公园。在新城,先生欣然与同行的桓台同仁合影留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