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店境内的古代墓冢:冢子坡(与安丘冢子坡对比)
(2011-01-30 09:04:00)
标签:
转载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一)
冢子坡古冢,位于马尚镇冢子坡村西南150米处,方圆2亩许,高约15米,因历代风雨侵蚀及村人挖土建房等原因,至1975年,古冢已消失殆尽,泯没无踪,现只剩遗址。因地方史书未有记载,所以,它的来历也无从查考。遗址南部原有一条古河道,东北部依涝淄河。
经钻探和考察得知:冢子坡现存面积6万余平方米,文化层一般厚2—3米,为黄、灰褐色土,地面暴露有大量的陶片、陶器、石器等遗物;还有大面积灰土、红烧土遗址;搜集到的标本石器有斧、球、镰;陶器有鼎、钵(bō)、杯、罐、瓮、盆、豆等,据有关部门鉴定,属于龙山文化的先民遗址,并延续至战国时期。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冢子坡村南的石佛堂,旧有宏伟的古建筑群,碑碣众多。现在村内学校教室的墙体下,尚有一块历史遗留残碑,其上清楚地刻有“广川东墅冢坡庄”的字迹。该残碑刻,成为张店区境内最古老宝贵的地名文物。
“广川”系古代郡县名,设置于南北朝刘宋孝武帝(公元454—457)年间,故址在今邹平县长山镇。自南北朝刘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分青州西部,实土侨置冀州及其郡县起,至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撤并止,存留124年,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武强县,原本系侨置于汉於陵县境内的郡县,其故址也在邹平县长山镇。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武强县被改为长山县,隶属淄州。冢坡庄临近,旧有岳来村、义和村,自清朝中叶并入冢子坡庄。清朝嘉庆六年(公元1801)的《重修长山县志》记有“理字约、冢坡庄”,后改为“冢子坡”。据此推断:冢子坡村约建于南北朝时期。
冢子坡的形成有二说:一为点将台;一为古代战时点火告急之烽火台。但史书均无记载,稽查无考。然而在民间,却世世代代流传着两则动听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说:该地区某年干旱缺雨,庄稼颗粒不收,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忽一日,从外地逃荒而来的母女俩,路经冢子坡前,老妇人由于饥饿和颠沛奔波,又身染疫病,昏倒在冢子坡前,女儿慌忙从讨饭篮里拿出一只破碗,去冢子坡村给老母亲讨水喝。女儿因人地两生,当讨到财主刘玉斋家时,被其恶狗咬伤,碗也被摔碎。女儿含泪空手归来,母亲已昏然而死。女儿悲痛欲绝,随之也晕厥倒地。
朦胧中,女儿看见一位慈祥的白发老奶奶,从冢子坡上走了过来。她把一个盛满清水的瓷碗递到姑娘手中,叮嘱她尽快用水将母亲救活!姑娘正要开口致谢,白发老奶奶已飘然而逝。姑娘从梦中醒来,面前果然有一只花饰素雅、制作精细的白瓷碗,碗里盛满清水。她立即用水将母亲救活过来。
母女俩为报答救命之恩,恭恭敬敬地跪在冢子坡前叩头致谢。神碗治病的传说也由此流传开来,附近的百姓如果有病,都用神碗医治,百治百愈。冢子坡村的财主刘玉斋闻讯后,大喜过望,为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他索性派手下人把神碗抢回家来,占为己有,全家老小拼命地喝。然而喝下之后,反却全家人一个也没剩,都命丧黄泉。刘玉斋的亲戚们前来为其送丧,把神碗也砸了个粉碎。从此,人们再也无法求助神碗,只得怜惜地拣起那些破碎的碗片,将其埋在冢子坡上。历朝历代以来,不管谁家有破砖角、碎瓦砾、破碗片、碎盆片等,也都习惯性地堆放在冢子坡上。
第二则故事说:若干年前,此地突然冒出一座土冢,且日渐增高增大,侵蚀着农田,占据着耕地,农民心痛不已。为控制其继续发展,周围几个村的百姓真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他们先是将土冢以南的两个村分别取名“小寨”、“大寨”,意谓将土冢“寨”住;随即又将土冢以东的村取名“辛镇”,意谓将土冢“镇(压)”住;然后再将土冢以北的村取名“冢子坡(破)”,意谓让冢子“肿破”,不至于继续扩展。说来也很奇怪,几个村名确定以后,土冢真的从此而静止不扩展了。村民视为这是神的灵验,称土冢为神冢,后人也经常到冢子前烧香叩头、摆供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和平安康。
其后,某村有一户人家大办喜事,因宾客众多,餐具紧缺,筹措无门而愁闷不已,他突然想到求助于土冢神。祈祷间,隐约听到有声音说:“明晨早起来此取之。”此人又惊又喜,将信将疑。次日拂晓,他如约前往,只见一大堆餐具、酒具、茶具,早已分门别类地为其准备好。待喜事办毕,此人将餐具如数送还,且摆供品予以答谢。此后,口口相传,众所周知,周围的村民们凡遇红白事,均到土冢前求助,都有求必应,乡里百姓也十分敬重神冢。后来,有一家自私贪财的劣绅借而不还,触怒了神冢。从此,不论何人乞求,再也不灵验了。
(二)
万章墓位于张店东北8公里处,坐落于铁山西南、卫(固)湖(田)公路西侧,雄踞高地,北临斜川,墓封土高15米,直径约120米,四周为沙土地质,系一座海拔102·8米高的土丘。当地人称“万子冢”,俗名“棉花山”。
据清嘉庆六年辛酉(公元1801)重修《长山县志》记载:“战国先贤万章墓,在卫固镇西南六里,在万城(盛)庄西北三里,其墓甚大。国朝(清朝)初年,有山贼劫矿,刨土至槨(guō),土虽合而成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知县孙衍培土勒碑。”又记:“万章冢,一在滕州,一在邹县西南十里,一在本县,向收入《新城县志》中,误。”《齐乘》一书也有“万章,滕州南万村有墓”的记载。
据查:长山县知县孙衍,字宰之,号醒碞(岩,yán),系浙江嘉善人,康熙五十四年至雍正元年(公元1715—1723)在任。
据民国22年(公元1933)《重修新城县志》记载:“万子冢在曹村东山中,相传为万章墓,高如丘阜。”又载:“先贤万子,名章,齐人,孟子弟子。宋景祐(公元1034—1038)中立孟庙,以万章配享。政和五年(公元1115)封博兴伯,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从祀孔子庙庭。”并且还进一步作解释说:“按,万子墓,在邑东南曹村东山中,而长山(县)志亦载之,盖新城(县)地,本长山所分,旧属长山,分县后则属新城矣。前志未载,今补。”
万章系古齐国人,姓万名章,是亚圣孟轲的大弟子和得意门生,传说今桓台县周家乡万家村就是他的故里。他曾经跟随孟子去游说齐宣王,当其时,各国互相攻伐,合纵连横,都在讲究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而孟子却致力鼓吹“唐虞三代之德”,所讲述的内容不符合各国统治者的口味,于是,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的第五篇即“万章”篇。
传说万章曾在花山之上读书,曾在铁山一带讲学,传播文化之功业,深受当地文人欢迎,死于本地后,众弟子特意为其修墓建冢,隆重埋葬。据旧志记载:清朝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二年(公元1783—1787)间,时任新城县知县刘大绅,得知“(县)治东南,花(山)、铁(山)两山间有前贤万章墓,岁久荒圮(pǐ),单骑往返百余里,访得其处,为封土立石(碑)。”
建国初期,万章冢南面确实遗有石碑,上刻“山镌先贤万璋之墓”等文字。被人推倒跌断后,又被卫固镇西尹村一曹姓农民运走,作了院门基石。1984年6月28日,万章墓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载:刘大绅原籍云南宁州,在任期间,不仅从政节俭,而且尤其审慎狱讼,他与南七约中石桥村廪生王秋水系至交。传说当年有一位恃强欺弱、且在朝中有强大靠山的豪绅,诬陷一文弱书生,刘大绅将书生无罪释放,豪绅以“不理朝政、贪赃枉法”之罪上告朝廷,皇上降旨,罢职遣戍,革去刘大绅县令,拟将其发配黑龙江!
一向为官清正的刘大绅,深受全县人民拥戴,于是百姓自发集资,捐金请赎予以营救:在县城的十字路口放三个笸箩,征募银元,一日三满,而后,推举仗义执言的廪生王秋水,找到济南巡抚铁保通融。铁保将实情禀报皇上,刘大绅得以官复原职,实授六年。其后,刘大绅因操守廉洁,兼有才能,移青州府同知、擢武定府同知。
王秋水,名祖昌,字子文,号西溪,别号“秋水”,能书善文,他在中石桥大桥南侧建一“秋水亭”,屏居其间,读文吟诗,著书立说。刘大绅也喜欢舞文弄墨,遂与救命恩人王秋水结为文坛挚友……
万章墓的形成,神话传说是“二郎担山撵(赶)太阳”留下的遗迹,虽然故事不可信,但编得却颇生动:在远古时期,天空有十个太阳,炙烤得田地龟裂,禾苗生烟,民不聊生。玉皇大帝派二郎神(应当是杨戬[jiǎn])前去处置此事,让他把多余的太阳赶跑。二郎神遂担山逐日,前端挑着隽家山(又称马公山),后端挑着蟠龙山(今称傅家山),由东向西跃然直追。当进入卫固地界时,日将西坠,跑得也实在累了,便卸下担子小憩,顺便把鞋子脱下,将灌在鞋筒里的土磕倒出来,于是堆成了现今的“万章冢”。等到二郎神重新抓扁担时,却因两座山太重,早已沉入地下大半截,再也无法挑起了。
在旧社会,人们普遍蔑视妇女,由此借物喻事说:当年二郎神担山逐日时,肩上搁的不是扁担,而是用了一根苘秆(或说是一根新鲜嫩绿的高粱秆)。当其进入卫固地界时,遇见一群妇女嬉戏,其中有一位多嘴多舌的妇人,见状而惊疑,并且开口哧笑曰:“区区一根细秆,岂能撑得住偌大的巨石,何不压折……”话语刚出,细秆应声而断,两块巨石便跌落尘埃,形成了现今的隽家山和傅家山。二郎神既惋惜又愤慨,气喘咻咻地骂道:“真乃是老婆嘴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哀叹之后,无可奈何地一屁股蹲在地上,因鞋子里面的土太多,顺便磕倒出了一座万子冢。
传说在元朝以前,万章冢周围苍松翠百柏,景色秀丽。至清代,先由李氏家族自直隶枣强迁来,选定在万章冢南侧立村居住,最初定村名为“李家庄”,后经风水先生指点说:东南方向为阳,在万章冢之阳建村,未来必定万世兴盛。于是,李家庄更名为“万盛庄”。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李氏家谱》记载:“始祖自前明年间由直隶枣强迁发来长(山),一支留居于(长山)县城之北坊,累世科第;一支爰(yuán)居于城东六十里之万盛庄,迄今已四百余年矣”。1801年重修《长山县志》中,有“尹家乡柔字约万城(盛)庄”的记载。
在卫固镇和四宝山镇的农村中,姑的丈夫称呼“姑父”,姨的丈夫称呼“姨夫”,但姐姐的丈夫大都不称呼“姐夫”,而是称“张哥”或“李哥”等。这一风俗据说与万章冢不无关系。
传说若干年前,该地区的百姓如果遇到红(婚)、白(丧)公事,需要租借杯、盘、碟、匙(俗称“窑货”)之类的餐具时,可事先于傍晚到万章冢前焚香叩头,说明情由,次日凌晨即可前来借取,用完即还,再借不难。然而,有个别人家不守信用,万子神不再往外借了。
餐具无处讨借,总是诸多不便。于是达成协议:要么十个不同的姓氏,连坐担保;要么有十个儿子的农户,父债子还,才可以放心的出借。早年人烟稀少,村落萧条,凑全十个姓氏很不容易,据说某村因为十缺一,拖了一位无姓无名的羊倌冒充“杨”氏,骗局最终被识破。另有一家农户,只有九个儿子,一个闺女,于是把女婿拖来凑数,岂料,年纪最幼的小弟弟因失口叫了声“姐夫”,暴露了真相。万子神认为:周围的百姓屡屡造假欺诈,缺乏诚意,不足以信赖。百姓们也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凡此而后,凡姐夫、妹夫一律称“哥”、称“弟”,约定俗成。
(三)
在军屯村东南隅九顶山之阳,旧有古墓一座。据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青州府志》卷六记载:“铁山,在金岭镇西,山南有齐景公冢。”据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益都县志》记载:“此为齐景公墓。群众传称‘金姑冢’,葬者为金兀术之妹,亦有传说为金兀术墓者,待考。”该墓封土高20米,底部直径115米,墓上松树茂密。又据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zǔ)》记载:“贝丘(淄川)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该书又云:“铁山正在贝丘县北,是唐人所称景公墓,正指此,不谓在临淄也。”史载:齐景公在位于公元前547—公元前488年。1984年6月28日,“军屯古墓”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