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重修《山东桓台沈氏世谱》尾页载《古城遗址》篇,全文如下:
古城位于桓台县中部偏南,距索镇八点六公里,唐山村西南三点五公里,大寨沟北侧,今古城村。古名箕游城、格孙城,俗称古城子。约建于商代。遗址略呈方形,东西长五百六十余米,南北宽约五百米,平均高出地面一至二米,四周围场遗址犹存,为土建墙,现高约一至一点五米,西北角墙基高达二点五米,四面各置一门,据传为商代主要防戍城。
据考,古城遗址《山东通志》载:高苑故城,在新城县东十二里,今名格孙城。《重修新城县志》载,格孙城即今古城。《汉书楚元王传》载,景帝(公元前156年)以亲封元王子岁为沈犹侯于此。古城即沈犹侯故邑也。“(王子侯表)注属千乘高苑”,相传即新城之古城旧称,东高苑者“崔楼洪福寺石幢云:东有格孙之城,附近有一古墓,碣云”葬于箕游之城,皆为此城,但莫知其始。纣王之叔箕子曾到此城游览,故名箕游城。又说春秋时期齐公之孙,因为服管教错过难恕,被处罚格拘于此城,终老于此,故有格孙城名。汉初高帝置高苑县,后汉作高苑,晋因之。故城有二,《水经注》高苑有东西二城,古城系西汉时高苑东城。《桓台胜览》云:古城临系水,形势颇佳,或曰:春秋管仲城小毂即此“故老相传,北门内西侧有管仲井”。《重修新城县志·方志》载:“城东十五里,古城庄北门内有古井,传为管仲所凿,井甃以瓦,宽四尺,长六尺,厚五寸,土人出之,坚如石。此井于1936年被村人挖烤烟潮屋时掘出,石灰三合板盖着,井口还有三页大瓦片,微绿色,坚如石,现井已填平,并在此处盖房。群众在村内历次挖土,曾挖出大量残砖败瓦,灰陶罐,陶瓶瓮,已被毁弃。还挖出汉代的行军锅,锅口有四耳,锅内有铁铲,已交文物管理所保存。
南北朝时,北魏置鬲县,县城就在古城。隋朝大业中,置西苑城,在今邹平县苑城,其东高苑城在今唐山镇古城村,刘宋为鬲县治所。《桓台胜览》载:一洲沽流绕画村,当年遗迹更无存。祇今洪福石幢载,传说城名是格孙。
明末清初隐逸诗人徐东痴有咏古城诗云:忆见空城换物华,古人此去竟安家。闲生感叹成荒废,独逸穷愁觅路赊。万事不能当落日,孤村惟可伴寒鸦。我来登眺知何世,惆怅秋风野菊花。
清初一代诗宗王渔洋《格孙城》云:格孙城外远烟迷,瘦马凌竟上大堤。茅屋几人输井税,田家终岁锄犁。残碑剥落横苔藓,古道萦回长蒺藜。陵谷销沉尽如此,一声村落夕阳鸡。
清邑人胡太光《古城诗》云:何代城归郑水边,残碑剥落委平田。民风纯朴安井凿,世事沧桑属变迁。芳草萋迷寒食路,杏花浓淡夕阳天。我来吊古空增叹,漠漠荒郊散晚烟。
注:本文为沈氏族谱所记,除个别标点符号外,基本原貌。有无错讹仍需查证。辑录于此以备后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