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前半部分为陈汝洁同志执笔,后半部分由包泉敏同志撰写,本人略加整理。现转录于下:
经过编辑部全体人员两个月的紧张编辑,《王渔洋文化》总第二期(2010年第1期)出版了。与第一期相比,在这一期里我们增设了新栏目,提高了美编水平,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宫晓卫先生是齐鲁书社社长,国内资深出版家,研究王渔洋的著名学者。他的《王士禛》一书在王渔洋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而他主政的齐鲁书社,多年来不断出版王渔洋著作,尤其是2007年《王士禛全集》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系统可靠的研究资料,受到海内学术界的关注。本期我们就王渔洋著述出版情况专访了宫晓卫先生。宫先生的细致叙述,堪当近30年来王渔洋著述出版史。
——《秋柳四章》是王渔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清初曾广泛流传,影响深远。济南大明湖畔的秋柳园也因此诗而名闻遐迩,以致遗迹遗存流传至今。去年秋柳园修葺一新,这成为又一处展示王渔洋文化的胜迹。本期的《走进秋柳园》将带您领略这一胜景,倘若文章引发了您的思古之幽情,不妨带上本刊到大明湖畔寻古探胜。同时,本期刊发复旦大学章培恒先生赏析《秋柳》诗的文章,大家名作,自然不同凡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王小舒教授,是长期研究王渔洋诗学的著名学者。他的《神韵诗史研究》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本期刊发王小舒先生的新作《清诗在诗歌史上的定位》,廓清了过去人们对清诗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评判,为王渔洋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学术大背景。
——伦明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伦明先生热衷搜求王渔洋著述,所获100余种,撰成《渔洋山人著书考》,刊于《燕京学报》第五期。这篇文章为研究王渔洋奠定了文献学基础。因《燕京学报》刊布年代已较远,伦明先生的这篇文章已不太容易见到。因此,我们重新刊布,以便利学界。王士禄是王渔洋的长兄,他对渔洋诗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期刊发贺琴的《王士禄著述考》,详细考述了王士禄的传世著书,是深入研究新城王氏诗学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本期刊发这篇书目,其意义与重刊伦明先生的文章略同。
——四世宫保坊、忠勤祠,这似乎是今天新城给人们的独特印记。其实,对于新城,每一个桓台人心中都有着一种淡淡的、割舍不掉的情怀。在桓台,为什么人们会对新城怀有这样一种独有的情绪呢?本期刊发《桓台古县城——新城》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穿过历史的时空,去探索新城的前世今生。
——对西汉诗学大儒辕固生,具有一定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但是,辕生这三个字究竟怎么理解?辕固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本期刊发《诗学大儒辕固生》,将对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他的生平事迹进行生动描述。通过阅读,一个博学、正直、勇敢的学者形象便跃然纸上。
——山东苗氏民族资本集团是以桓台县索镇建国村苗世厚、苗世远、苗世德、苗世循堂叔四兄弟为首形成的。苗氏于1899年进入济南经商,直到新中国成立,走过了一条先商后工的经营道路,成为山东省知名的民族企业,苗氏集团何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作出积极贡献?本期对苗氏集团的技术创新进行了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