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士禛志》再版补记

(2009-12-08 08:25:32)
标签:

王士禛志

齐鲁书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文化

分类: 王渔洋文化

    大概是今年春节前,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来电称省里要编辑出版《齐鲁诸子名家志》,此前已经出版的《王士禛志》拟收录其中。因为事发突然,自己又没有经手过,我只好回答了解一下情况,尽快回复人家。随后,我找到此前负责此事的同事,了解相关的情况。不久,《王士禛志》的原出版单位齐鲁书社宫社长来电,说起了同一件事。因为志书是齐鲁书社出版的,宫社长经历了志书出版的全过程,当我说明不熟悉情况后,向我作了详细介绍,并主动把相关的资料给我发来传真。

    原来,今年4月底,全国图书博览会在济南召开,为迎接博览会的召开,山东人民出版社拟出版长达20卷的《齐鲁诸子名家志》。因为前几年《王士禛志》已经先期出版,此次需要再版。编纂《王士禛志》,是桓台县委、县政府为建设文化大县于2005年决定启动的,2006年7月由齐鲁书社正式出版。志书由时任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树武作序,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袁世硕撰写概述,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小舒审稿,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总纂。

    我没有参加《王士禛志》的编写工作,参与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工作的时候,志书出版几年时间了。因为从事了这项工作,认真阅读志书便成了首要的选择。阅读中发现,志书也存在一些讹误与差错。接到宫社长的电话后,向他提出了能否进行修订的意见。宫社长听后非常高兴,告诉我如果修订,时间很急,最好在一周内完成。于是,征询了相关人员的意见,约请陈汝洁同志,对初版志书中的一些明显讹误进行修订后寄给了宫社长。

    现将修订内容附后,以助阅读原志的同志参考。

 

《王士禛志》勘误

 

    1、彩页第19页上图说明文:“存北京市图书馆”改为“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2、目录第七章附“王渔洋著述整理与研究综录”中“渔洋”改为“士禛”。

    3、概述部分,第1页第1段第1行“中年又”去掉,“自”改为“别”;第2行“淄博”后面加上“市”。

    4、概述部分,第2页第2段第14行“大槐之后”去掉;第15行第3个字“兼”去掉。

按:“大槐之后”是新城王氏的自称,与“国变”、“王氏变故”无关。

    5、概述部分,第4页第2段第2行,“康熙九年(1670年)改为“四年(1665年)。

按:渔洋康熙四年十月被罢官,见《王考功年谱》。此处误读《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据《自撰年谱》载:康熙九年满州部郎中交禅被罢官,并非渔洋被罢官。

    6、概述部分,第4页第3段第8行“《粤行志》”改为“《粤行三志》”。

按:《粤行三志》为《南来志》、《北归志》、《广州游览小记》三种书。见《王士祯全集》。

    7、概述部分,第8页第1段第3行,“衒”字改为“衔”。

    8、概述部分,第14页第1段第4行,“三”年改为“多”年。

    9、概述部分,第15页第2段第1行及第4行的“渔洋”均改为“王士禛”。

按:本已除引文外,叙述语言中一律用“王士禛”。

    10、第16页第一章导语部分第1段第1行“蝉连”改为“蝉联”,第3、4、5、6行括号内的内容部分全部去掉。

按:这些注释应去掉,全书中有很多引文,不易为现代人理解,倘一一注释,大费笔墨。

    11、第17页第1段最后行“蝉连”改为“蝉联”。

    12、第18页第2段第1行“王贵是”后面加上“元末”;本段最后一行“连“改为“联”。

    13、第19页第2段第1行“老五,”和“字即”去掉。

    14、第20页第1段自“所谓……厚泽”部分去掉;第3段第10行“即被保送到京城”改为“入”。

    15、第21页第1段第4行“布衣之士”去掉;第6行“他的这种为学态度”改为“王麟从教”;第7行“连”改为“联”;第9行“(高官厚禄)”去掉;第10行“连”改为“联”。

    16、第21页第2段第1行“小字二存,”去掉,第4行“小字留存,”去掉。

    17、第21页第3段第1行“小字承志,”、第4行“小字长志,”、第6行“小字满志,”、第7行“小字春闱,”、第8行“小字选别,”、第9行“小字木头,”及第4段第2行“小字五常,”均去掉。

    18、第22页第2段第2行“小字金魁,”、第4行“小字登科,”、第11行“小字大库,”、第13行“小字钞,”、第14行“小字应梦,”、第17行“小字应运,”均去掉。

    19、第23页第4段第2行“仅王士禛兄弟四人就出了三个进士“中的“仅”及“就”去掉。

    20、第24页第4段第1行“连”改为“联”。

    21、第25页第2段第一行,“中进士者29人,举人69人”改为“30”、“43”,“69人”后面括号内的内容去掉。

    22、第25页最后一行“连”改为“联”。

    23、第28页第1段第10行“19”改为“十九”。

    24、第29页第3段第4行“山光水色”改为“湖光水色”。

    25、第30页第1段第3行“为了记述……《北湖游记》”去掉。

    26、第31页第2段最后一行“仍不辍著述”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其后的“且著作颇丰”去掉。

    27、第34页第2段第9行“为陈庆爱所著电视剧本《王渔洋》所写”部分去掉。

    28、第35页第1段第1行“8”改为“八”;第2行“20”改为“二十”,“230”改为“二百三十”。

    29、第36页第2段第4行、8行、11行、12行中的“渔洋”均改为“士禛”。

    30、第37页第1段第2行、第4行以及第2段中第3行的“渔洋”均改为“士禛”。

    31、第38页倒数第2行“十七年(1698年)”改为“十年(1691年)。

    32、第49页,从第11行“士禛祖父辈……”开始至第15行最后全部删除,改为“王象春推崇“禅诗”,开启了王士禛神韵说的先声”。

    33、第51页第1段自第4行“祖父象晋……”至段末全部删除。

    34、第52页第1段第19行“宣布僭号”去掉。

    35、第53页第2段第5行“内定”去掉,第6行“滕相国”改为“滕国相”。

    36、第55页第3行“穷极宇宙的”及第4行“,恭敬膜拜”去掉。

    37、第57页第1段第14、15、16行“同时在序中宣告……是集历代诗文之大成的秘密”删掉加上“序云:”。

    38、第60页第1段删除自第2行“然而令他忧心的”至段末“神韵诗说不为世人所理解”。

    39、第61页第1段删除自第3行“拖欠税粮……”至“第5行“……难解之题”。

    40、第63页第1段第6行“士禛与”后加上“其”;删除第1段第6行“当他得知……”至其后的诗“传得石城诗,肠断鞠城客”部分;删除第1段第16行“他读了王士禛诗后”至本段末“为士禛取得江淮遗老接纳起了一定的作用”。

    41、第64页第1段第7行“之”去掉;第16行“盛事”后逗号改为句号,其后内容一直删至第21行的“影响了全国”。

    42、第65页第1段第6行“他这一系列坦露心胸、淋漓尽至的呐喊”改为“这些诗”;第2段删除自第8行的“四处挥杯击钵……”至11行的“原动力”部分。

    43、第71页删除第1段第3行的“但似乎考虑到……”至5行的“逡巡未应”部分;删除第8行的“发现士禛诗学主张……”至10行的“……转益多师之人不能道矣,于是”部分。

    44、第72页倒数第二行的“钦部件”改为“大案”。

    45、第73页第1段第4行“命所释然”去掉;第7行“珍”改为“轸”。

    46、第77页第1段第7行“李云度”改为“李元度”。

    47、第82页第1段第17行“第三十三册”去掉。

    48、第92页倒数第3行“手镜录”去掉“录”字。

    49、第94页第2段第11至13行及21至23行行文有问题。

    50、第95页第1段第11行“瞩”字改为“瞻”字;倒数第5行《蒲松龄诗集》改为《聊斋诗集》。

    51、第96页第1段第8行“92”改为“九十二”;倒数第2行《蒲松龄诗集》改为《聊斋诗集》。

    52、第103页第三栏第4列“清颁行满译《三国演义》去掉。

    53、第111页第三栏第4列第11行“宋琬(1613—1673”改为“1674”.

    54、第128页第3段第10行“明判将李九成率”去掉。

    55、第144页倒数第2段最后一行“十二年(1673年)卒”改为“十三年(1674年)卒”.

    56、第145页最后一段第4行“宋琬遂于”后面加上“次年在”。

    57、第159页第2段第13行“孔尚仁”改为“孔尚任”。

    58、第161页第1段最后一行“乱臣贼子”改为“酷吏”;第2段第5行“昆田”改为“彝尊”;倒数第2行“李森文”后面的“:”去年.。

    59、第162页第1 段第3行“不满”后面加上“但此说不见于王、赵二家著述,恐是猜测附会之言”;第9行“恰恰是”删除,其后的“赵执信……”至“……此次南游途中”删除。

    60、第163页第1段第4行“则曰或不能如所自言。故知言必不能独契于古”改为“则曰皆不能如所自言。固知言与为之之不易副也。今先生独能自副如此,则其言必不能独契于古”。

    61、第167页第2段揩体部分“《蒲松龄集·文集》卷四”改为“中山大学藏旧钞本《聊斋诗文集》”。

    62、第182页表格第8列第15行《绎堂集》改为《时绎堂集》。

    63、第241页第3段第2行“《虞初新记》”中“记”改为“志”。

    64、第247页第五章第1段第1行“渔洋”改为“士禛”。

    65、第252页第1 段第8行“渔洋”改为“王士禛”。

    66、第253页倒数第2行“渔洋”改为“王士禛”。

    67、第254页第1段第5行“渔洋”改为“王士禛”;第2段第1行和7行的“渔洋”均改为“王士禛”。

    68、第255页第2段第1行、2行、7行的“渔洋”均改为“王士禛”。

    69、第256页第2段第2行、3行的“渔洋”均改为“王士禛”。

    70、第257页第1段第5行、第2段5行及倒数第1行的“渔洋”的改为“王士禛”。

    71、第258页第1段第1行、10行及第2段第5行、12行、13行的“渔洋”均改为“王士禛”。

    72、第259页第2段第1行的“渔洋”改为“王士禛”。

    73、第260页第1段第3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

    74、第261页倒数第1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

    75、第263页第1段第3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第8行的“渔洋”改为 “王士禛”。

    76、第264页第1段第1行、4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

    77、第267页第1段第6行的“稹”改为“祯”(见《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P13)

    78、第268页第1段第2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

    79、第273页第1段第15行、22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

    80、第274页第1段第2行及本页倒数第1行的“渔洋”均改为 “士禛”。

    81、第276页倒数第7行、8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

    82、第278页第3行、14行、20行及最后一行的“渔洋”均改为 “士禛”。

    83、第279页第1段第3行、第2段第3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第2段第4行的“渔洋”改为 “王士禛”。

    84、第282页第14行、17行及18行的“渔洋”均改为 “士禛”。

    85、第284页第5段第2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

    86、第285页第1段第1行、5行、第2段第1行、3行、8行的“渔洋”改为 “王士禛”。

    87、第286页第1段第13的“渔洋”改为 “士禛”。

    88、第287页倒数第2行的“渔洋”改为 “士禛”。

    89、第288页第1段第1行、4行、6行的“渔洋”均改为 “士禛”。

    90、第289第六章第2段第1行“迄今见到的”去掉。

    91、第290页第1段第7行“总之,迄今……王士禛集”去掉;第8行“即将”去掉;第9行“约23”改为“19”;第11行“五册一百卷,约225万字”改为“六册340余万字”;倒数第4行“11”岁改为“15”岁。

    92、第295页第9行“奥雅堂刊本”中的“奥”改为“粤”。

    93、第298页-299页“逸闻笔记”部分原来的1、2、3、4部分的顺序按刊刻年代由早至晚顺序应改为2、4、1、3。

    94、第300页第3段第1行“《手镜录》”中“录”字去掉,“约五十条”中的“约”字去掉;本段最后一行“目前各图书馆均无藏本”去掉。

    95、第346页第2段第6行“带经堂诗话”的引号应改为< >号;第8行的“《蚕租行》和《甿人城行》”应改为《<蚕租行>和<甿人城行>》,去掉引号。

    96、第350页第2段倒数第2行“《王士禛全书》已近完成,不日将会面世”应改为“《王士禛全集》已完成”。

    97、第354页和1段第1行“《初仕王渔洋》”改为“《王渔洋查案》”。

    98、第358页附部分,标题“王渔洋著述整理与研究综录”中的“渔洋”改为 “士禛”;正文第8行《王贻上之诗与王重光之词》应改为《王贻上之诗与李重光之词》

    99、第385页第4、5行“《王士禛与明遗民交游考论》,李圣华撰,刊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06”删除。

    100、第386页专著部分第1行“高桥和已著”后面加上“,日本岩波书店,1962”;第3行《乘槎笔记》那一行整个去掉;本页最后一行《王士祯传论》应改为《王士禛传论》。

    101、第387页第5行陈庆爱所著《王渔洋》系文学作品非学术专著;第6行为假书号,应删除;第9行《新城王氏家箴》非研究专著,只是汇集的王氏族人的四种著述,应删除。

    102、第388页第18行《清诗史》……严迪昌著,”其中“王士祯”的“祯”改为“禛”,后面加上“(台北)五南图书馆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103、第390页第9行、10行中的“王士祯”中的“祯”字应改为“禛”字;第13行“《评点渔洋诗话》,史梦溪评点,”后面应加上“民国十二年上海会文书店影印;”;第20行“周维德笔注”中“笔”应改为“笺”;第22行至页末的《鬲津草堂诗集序》、《王士禛集》及《带经堂诗话》三部书不是文集,应移至第366页“论文”部分。

    104、第391页第3行“戴鸿森校点”后“书目文献”前应加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2;李珍华点校,”;第6行开始的《带经堂诗话》、《渔洋诗话》、《唐贤三昧集》三部书及有关内容应移至370页“论文”部分;第13行的《王士祯年谱》应删除,无此书;第18行的《炳烛·摄生篇》应删除,与渔洋无关。

    105、第402页,“《入蜀集序》文稿手迹”应改为“文稿手迹一帧”。本部分第1行“《入蜀集序》是王士禛为友人宋琬的诗集《入蜀集》所作的序》”应改为“此手迹是王士禛为友人宋琬的诗集《入蜀集》所作”

按:这篇文章绝非《入蜀集序》。详见杜泽逊《王渔洋读书记》第286页,是书封面亦为此手迹;。

    106、第403页第4行“所作《入蜀集序》”应改为“手迹”;第3段第1行“《入蜀集序》文稿手迹为一帧”改为“文稿手迹一帧”;第2行“现存于山东大学图书馆”,建议进一步核实是否在山东大学图书馆。另:杜泽逊《渔洋读书记》封面用此手迹。该书286页注明此文见于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六。

    107、第404页“四、《手镜录》”中“录”去掉;正文第1段第1行《手镜录》中“录”去掉,此行“其四子王启汸所写”中“王启汧”改为“王启汸”,第2行“王启汧”也应改为“王启汸”;第2段《手镜》文曰中楷体字部分第2行“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改为“做官自己脚底须正”;第3行“家人勿令外出”中“外出”改为“出外”;第6段“每日坐堂须早,退须用……”中“退”应改为“早起”;同一段中“慎之慎之”中第一个“之”去掉;第7段“赴游须减……”中“赴”改为“尤”。

    108、第405页第1段第2行“欲清盗源”中“清”应改为“靖”;第4行“严谨”前的逗号去掉,“尚立”改为“面生”。

    109、第406页第一行“断”去掉一个;第6行第一个“□”处应为“当”,后面两个“□”处应为“话间”;第7行□处应为“龙”;第10行“□”处应为“送”;第16行后引号应放在“也”的前面;本页倒数第4行“招册”中“招”字应改为“详”;第4行中,“素无仇怨”一词加上引号;倒数第3行“夙有仇恨,遂动杀机”前后加上引号;同一行中,“释者多谋故。遇……”应改为“释者多,谋故遇”。

    110、第407页,第2段第1行“词状”、“拘提”、“出官”后面的分号均改为逗号;第3段第一行“《上谕十六条》”改为“上谕法条”,去掉书名号;第5段第3行“此事尤可”后面加上“行”字,第4行“不吃酒,的实解役二名”改为 “不吃酒的殷实解役二名”;第9段第一个字“摧”改为“催”,同一行中的“不以胥吏”中“以”改为“经”;本页中倒数第3行“则受一分之赐”中“一”改为“二”。

    111、第408页第1行“详酌,尽善禀命”应改为“详酌尽善,禀命”;第2行“须峻共墙”中“共”改为“其”;第5行“亦有得利处”中“利”改为“力”;第9行“民夫有不感动者”中“夫”改为“未”;第15行、18行、20行的“手镜录”中“录”字去掉;本页倒数第4行“钦盖印章”中“钦”字改为“钤”。

    112、第409页第6行第二个“王士禛”后面加上“印”;第7行“王士禛”后面加上“印”;第18行“小三春”应为“小三昧”。

    113、第410页第16行“大司冠印”中“印”应改为“章”。

    114、第414页第8行“钦”字应为“钤”字。

    115、第420页诗中“成双笔象森”一句中“笔”字应为“气”字。

    116、第425页,正文中第1行进士“31”应改为“30”,举人“46”应改为“4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