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渔洋研究,不能不说宫晓卫。在省内出版界,他更是大名鼎鼎。
11月3日上午8:30刚过,便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赶到了位于省城济南胜利大街39号省出版集团5楼的齐鲁书社社长办公室,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宫晓卫先生。
魁梧的身材,刚毅的面容,和善,博学,豪爽,健谈,这是宫晓卫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
知道宫晓卫,已经有5年时间了。2004年,为纪念王渔洋诞辰370周年,县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参与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听到了他的名字。2005年,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王士禛志》,志书的编纂顾问名单中,宫先生赫然在列。了解宫晓卫,则是去年7月从事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工作之后,不仅知道了他的名字,而且知道了他以及他任社长的齐鲁书社的一些情况。而与宫先生建立直接联系,则是在今年春节以后的事了。当时,有个电话打到办公室,电话的另一端,传来一个陌生而厚重的声音,自称是齐鲁书社宫晓卫。听到个声音,我颇感意外,虽然未曾谋面,对他已早生敬重,如今打来电话,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
宫先生说,今年4月下旬,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将在山东举办,为迎接书博会的召开,省志办组织编写《齐鲁诸子名家系列丛书》,已经由齐鲁书社出版的《王士禛志》被收入其中。为做好《王士禛志》的再版工作,需要我们履行一些程序。宫先生告诉我,他把电话打到了原先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我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够尽快完备程序。先生还就版税等其他事宜进行了说明。我也就书中存在的一些明显讹误提出能否进行修正。先生告诉我,出版时限已经很紧迫,如果修正,必须在一周之内完成。于是,在向领导汇报以后,立即与县内学者陈汝洁先生联系,说明相关情况,对原志书中的差错讹误进行了认真修正。3月10日,我们便以快件形式寄发到齐鲁书社。
修正过的书稿寄发出以后,我只给宫社长打过一个电话,告诉他书稿已寄发过去,请他查收,并邀请他方便的时候来桓台。直到书博会举行,我们没有再联系。后来书博会开幕后,从山东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我看到了省志办组织出版的这套书籍,《王士禛志》赫然在列。我知道,再版的《王士禛志》顺利出版了。
再次与宫先生联系,就是最近的事了。国庆期间,《王渔洋文化》创刊了。宫先生是本刊的顾问,我把刊物和聘书一同寄给了宫先生,立即进入了下一期的稿件组织程序。我们觉得应该采访一位王渔洋研究专家。综合情况以后,觉得集学者与出版人于一身的宫先生是位合适人选。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份采访提纲,电话与先生进行沟通,先生说发个传真过去,他先琢磨琢磨,我说告诉我邮箱,直接发邮件。不久,书社总编室的同志打来电话,告诉我邮箱,立即将拟好的提纲发了过去。尽管宫先生出差巴蜀,在看到我发给他的邮件之后,迅速发来短信,表示尽快完成这份“作业”。
11月2日是周一。部里一位副部长次日要去济南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约好一同前往。于是,再次与宫社长联系,把次日拜会他的事情确定下来。3日清晨6:20,我们准时出发,8:00稍多,我们便到达目的地。到达的时候,正是上班高峰,等我们赶到出版大厦的时候,刚刚过8:30.门口的保安问我们找谁,我们说找宫社长,昨天约好了。保安告诉我们,宫社长已经上班了,他的办公室在五楼。于是,我们径直乘电梯到了五楼宫社长的办公室。见面之后,宫社长非常热情,寒喧之后,我们说明了来意,介绍了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以及《王渔洋文化》编辑的基本情况、工作定位、近期工作设想。宫社长介绍了书社的情况,介绍了出版《王士禛志》以及这次再版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王渔洋研究工作的向往和愿望。
拜会宫晓卫先生,也是了了一桩心愿。作为桓台人,作为研究王渔洋的专职人员,我们的工作定位首先就是“联络”,拜会王渔洋研究的专家,是把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建成“联络中心”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后,我们将逐渐拜访这些专家,共同把王渔洋研究工作做深做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