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在桓台一中任教语文的逯志山在博客上留言,与我交流了一些在学术方面的观点,我嘱其如果对王渔洋以及桓台地域人文传统感兴趣,可以提供一些诸如此类的文字,他欣然答应,并提议说国庆节期间一起小座,顺便进一步交流。我也欣然答应。
其实,对于逯志山我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识了他。那时候,我在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县属邢家中学教语文。这所学校原先是一所县里除四处高中之外的六所小高中之一。1981年7月,我从师专毕业后,揣着盖着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来到了这所中学。按照县里的规定,当年这所学校是要招两个高中班的,直到秋季开学,招生计划仍然还有相当数量的差额。不仅邢中,其他的小中学的情况甚至比邢中严重得多。于是县里决定停招高中生,临时开办初三辅导班。一年后,县教育局决定停办高中,学校改为一所县属初中。认识逯志山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我的记忆里,他来在学校开学以后从外学校转学过来的。因为在不久前毕业的高中班里,有他的姐姐,他到学校上学,就是他姐姐领着送去的。所以,尽管他并没有安排在我任教的那个班,但这个略显黑瘦、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孩子一到校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他的了解也逐渐多起来。其实,他也是个活泼的孩子,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同样显示出自己的睿智,在他们不太注意的时候,我也经常听到他有一些幽默的话语,给我的感觉,他很快地融入了同学们之中。与我一间宿舍的刘老师当时已经三十多岁,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给志山当班主任,也教着语文课。因为工作关系,因为业务关系,他经常提到逯志山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因为平行班的缘故,有时候我也替刘老师代几节课,给我的感觉,志山确是一位好学生。
然而不久,我因工作变动离开了这所中学。对于志山的了解就定格在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的样子。如果不是后来偶然的机会,志山也许不会再次走进我的世界。
大概是1998年前后我在报社工作的时候。一天,我看副刊大样,看到一篇属名方丈的文章,文笔优美,行文流畅,给我的感觉很是爱不释手。于是问版面编辑这个方丈是谁?是哪里的?值班编辑只知道这个人是桓台一中的语文教师,至于姓什么叫什么,他也一概不知。后来,一位在一中工作多年的朋友光临报社,我问他认不认识一个笔名叫做方丈的老师。开始他说不知道,我说这个人肯定是一中的语文老师,朋友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对我说,这人肯定是逯志山。后来的事情证明了朋友的话。于是,一位才思敏捷的志山留在我的印象里。在后来的时光里,碰到相熟的人便经常提起他,称赞他一番,但长时间内并没有看到他。据说,他曾经去过报社,不凑巧,他去的时候我并不在单位。
一晃几年又过去了,我的工作岗位也早已发生变化。但是与志山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曾经见过面,但并未深谈。倒是网络,使我们经常相互光顾彼此的领地。有了博客,交往起来倒显得十分方便。看过他的博客,文如其人,睿智中不乏诙谐,偶尔发发纸条留留言,显得十分谦逊。我也从他的博客中了解他的一些近况,有时候也在他的文字后面发表一通评论。直到国庆长假期间小聚的时候,看到了他自己出版的文集《坐看云起》。相约的时候,他只是说三五文友小聚,并没有说出版书籍,突然间看到,着实令我刮目相看。志山在默默间已经长成一棵大树。
《坐看云起》是一本散文集,在这里,记录了志山的理想,记录了他的人生态度,也记录了他的酸甜苦辣。是书的首篇《何枝可依》,把自己比做曹操笔下那只“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乌鹊。在这里,抒发了自己的理想与人生态度。“我要寻找一株高大的树,一株主干挺拔枝叶披离的大树”,“我离去,因为我无法把自己许给自己的诺言轻轻抛弃”,“我思慕着一个菊花盛开的小岛,却觅不到送我的东风”,“漫漫长途我已经累了,却找不到歇足的礁石”,表达了自己的抉择与理想。而“我只好飞翔,疲惫地飞翔。在电闪雷鸣的森林之上,在烈焰熊熊的荒漠之上,在狂风咆哮的大海之上”,则表明了自己一往无前的信心与决心。
再说《坐看云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透露出的是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练达,是一种人生态度。从书名,不难看出他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态度。我没有详细看完是书的所有篇章,仅从首篇的立意,不难看出志山的用意。志山的老师,山师大教授宋遂良先生在所作的序言中,对志山的人品、文品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我曾奢望能够在书香如此淳厚的地方学习,也曾奢望能够享受恩师的阳光雨露,也曾想象有一天自己能够下笔千言一蹴而就,更曾想象能够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然而,所有的愿望都为自己不求其解不求进取的懒惰所累,至今一事无成。志山在送给我的书扉页写道:非常感谢魏老师对我的关怀与鼓励!当年是我师,今日是我师,永远是我师。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得很。鄙人才疏学浅,虽称老师,几乎误人子弟,一瓶不满,枉为文人。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看来,我也只能以此来为自己开脱了。
呵呵,不管咋说,如今虽非“文章千古事”的时代,毕竟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能够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现实中做到如此学问,也不枉自己所学。
作此文,以示祝贺,与志山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