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专业知识,乍看到这三个字,肯定以为这是一个与脂肪有什么联系的什物,甚至会当成似红烧肘子一样的美食。如果真这样理解,那是大错而特错了。
去年秋后的某一天,突然感觉膝关节疼痛,虽然不影响行动,走起路来却总是不够方便。因为此前曾发生过痛风,不少朋友曾告诉我,肯定是痛风犯了。虽然心生猜疑,吃过几次治疗痛风的药后,疼痛竟也缓解不少,时间一长,就自然消失了。今年春天,类似的疼痛再次袭来,于是照着上次的法子处理,这次却不灵了,而且膝关节明显感觉发紧。自忖是否与凉有关?于是去商场买来一副护膝,戴在膝盖上。果然,几天之后,疼痛感再次消失。寒露以后,膝关节的疼痛感再次袭来,而且这次的感觉特别明显。走起路来,感觉还差,难受的是从座位上刚起来的时候,不仅脚不敢迅速着地,膝盖也伸不直,要想走几步,必须要等待几分钟,稍加试探,然后才敢放心地迈出步子。
起初,我以为是秋天来临,需要保暖。于是找出原先购买的护膝戴上,但是这次不灵了,几天以后,疼痛照旧。于是以为可能是尿酸高所致,赶紧吃上降尿酸的药,依旧无效,而且疼痛有所加剧,走在大街上,几乎上演了“卖拐秀”。
疼得差,于行动无碍,别人看不出来,自己难受自己知道,走路的时候注意一下就可以了。疼痛加剧,行走不便,两根腿摆动的频率与幅度明显不一致起来,走在路上,不仅损毁了自己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市容。于是,认识的人赶紧问是咋了,不认识的人在走过之后也会频频侧目,自忖再也不能硬撑下去了,便决定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去医院找医生诊治。
来到医院时候还早,门诊大厅略显冷清,多数门诊室的医生还没上班。空旷的大厅竖着一块显眼的牌子,上书: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无智无力,另请高就。(意思大体如此,记不太清楚了)见此情景,我也不知道找哪个门诊就医,就在大厅和走廊上来回走动,突然看到有个挂着疼痛门诊牌子的房间,而且里面恰巧有医生在坐诊。于是推门入内。医生问了问情况,说是韧带的问题,先给调一调。我没有别的法子,只要能治病,啥办法也可以。医生掐了掐我的手臂,问我的感觉,拿出针,从靠近肘关节的地方扎了下去,直到感觉到酸胀。然后医生让我出去走二十多分钟再回来,看是否有效。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当时的症状也是如此,没针灸的时候只要走起来也不会十分疼痛,这次的感觉呢,好象比以往更明显。二十分钟后,医生起下针,交上二十块钱,带着心理上的轻松,迅速离开了医院,以为这下可以再也不为疼痛烦恼了。
然后,暂时的疗效并没有持久,此后的疼痛感更加难耐,不得不再次找医生咨询治疗。用过一些药后,虽然疼痛仍在继续,毕竟不再那么剧烈。但这疼痛到底是什么病,接受咨询的医生并没有告诉我。于是,上网查询,得知“脂肪垫”的知识,按照资料所说的症状,膝关节的疼痛,应该就是“脂肪垫损伤”。原来,“脂肪垫”是我们人体的一个组织部分。
所谓隔行如隔山。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按图索骥,要想知道“脂肪垫损伤”肯定十分麻烦。更何况医学的门外汉。知道了疼痛的原因,知道了所患的疾病,再治疗起来,就简单得多。通常情况下,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膝盖,但是膝盖的构造如何?恐怕非专业人士能够说得清楚。腿疼的人都知道自己腿疼,为什么疼?却又很难说得上来。生病是坏事,但生病逼迫了解新的知识,实在又不是一件坏事。一个膝盖看似简单,但它的构造十分复杂,而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与整个系统的某个方面密切相关,所谓领先一步、高人一等,如果不在这些具体的项目上用力,要想出乎其类拔乎其萃,那是不可能的。医疗是这样,工作也是这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是这医学知识的获得是被动的,而更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更多的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