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沟是横贯桓台县城南部一直延伸到县境西部的一条小河,几年前开始改造,目前已近尾声。几天前,领导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为新改造的大寨沟景区起一个名字。新起的名字要考虑到大寨沟的历史与现状,考虑到县域内人文历史因素,考虑进清初诗坛领袖王渔洋的品牌效应。接受任务后,我分别向县内研究王渔洋的同志联系,把领导的意图一一相告。上周五,即6月5日下午,陈庆爱、王永、王超、陈汝杰等同志应邀光临,出席部领导召集的座谈会,各自把见解和意见分别提出。
昨天上午,从报纸上看到“征名启事”,进一步了解了这次征名的相关要求。于是,再次与王渔洋学术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个同志讨论,对前几天几位专门研究者的意见进行梳理上报领导审定,最后确定了三个建议名称。
一是“渔洋湖”。取自王渔洋的名号。顺治十八年(1661)初春,担任扬州推官一年的王士禛到苏州、无锡,登上太湖之滨的渔洋山,为渔洋山的景色陶醉,遂自号渔洋山人。《入吴集序》载:渔洋山在邓尉之南,太湖之滨,与法华诸山相连缀。岩石幽窅,筇履罕至。登万峰而眺之,阴晴雨雪,烟鬟镜黛,殊特妙好,不可名状。予入山探梅信,宿圣恩寺还元阁上,与是山朝夕相望,若有夙因,乃自号渔洋山人云。称渔洋湖,既与大寨沟的景色相符,也与少海相呼应,更镌刻进王渔洋作为一代文宗的人文因素。
二是“秋柳源”。《秋柳四章》是王渔洋的成名作,也是其诗论“神韵说”的代表作。王渔洋身居高位,在历史上为人称道,却是因为他一代诗宗的身份和成就,“秋”包含了成熟和丰收,“柳”代表着美丽婀娜。“秋柳”无疑成为王渔洋的代名词。“源”取自“桃花源”、“武陵源”。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令桃花源名闻遐迩,千古留名。位于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源景区,美在神秘,美在天然。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源”,不仅有园的含义,更具有源头、源泉、源远流长的含义。取名“秋柳源”,既考虑到大寨沟的历史和现状,考虑到王渔洋作为乡贤名人的实际,也昭示了桓台人杰地灵源远流长的人文渊源和光辉未来。在省城济南的大明湖中,也设置了“秋柳园”,以此来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在他的家乡,以“秋柳源”来命名一个游园,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三是“香草河”。王渔洋故乡的一条河。王渔洋在扬州时怀念三位兄长,作《怀家兄西樵、礼吉同子侧作》一首:安稳蒲帆挂北风,江村雪后夕阳红。燕山锦水千重路,香草河边起暮钟。表达了自己久萦胸中的思乡情意与手足之情。香草河即诗中之河。
说明一点。这三个名称是按照座谈会的意见汇总的,建议名称还要正式上报供参考。
附:济南大明湖秋柳园简介:
秋柳园
秋柳园相传是清初神韵派大诗人王士祯读书的地方。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别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家是济南府新城(今淄博桓台)的望族,自曾祖起即世代为宦。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王士祯21岁时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清正廉洁,审理纠正过许多冤案,颇有政绩。王士祯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11岁即与祖父对诗,并作《落叶》诗数篇;12岁写《题明湖诗》;15岁便刻印了诗文集《落笺堂初稿》。他一生勤于著述,在诗歌创作中首倡“神韵”说,强调作诗须求含蓄自然,留其韵而遗其迹。诗人门生众多,影响甚大,终成为清初继钱谦益之后的文坛领袖。卒谥“文简”。著作等身,有《带经堂集》、《渔洋文略》、《渔洋诗集》、《池北偶谈》等50余种,还编选《古诗选》、《华泉集》等多种诗文选集。
关于秋柳园的来历,还有一段文坛佳话。明清之际,大明湖东南岸附近有水面亭,为当时大明湖一名胜景点。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天,23岁的王士祯与济南诸多名士会于水面亭。时亭畔垂柳依依,秋风萧瑟,他触景生情,遂赋《秋柳诗》四首,意境幽遥寥廓,诗意深微哀婉,句句写柳用典,却不见一个柳字,为神韵派的典型之作。《秋柳诗》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名士如顾亭林、徐夜等和之者至百数十家。后来,济南的文士们便成立了秋柳诗社,并在水面亭附近修建馆舍,观柳赏荷,读书唱和,号为秋柳园。
秋柳园及水面亭如今早已无迹可寻,然而遗址上依稀有当年风貌。这里白杨擎天,垂柳拂水,苇丛鱼跃,高树蝉鸣;浓荫护芳草,红花依翠竹,小桥卧清溪,荷风荡碧波,诚为读书休憩的绝佳去处。公园已有规划,不久将恢复这一文化遗迹,以供人们参观、凭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