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什么样?(转)
(2009-05-04 22:10:49)
标签:
马夫老僧厨子金庸小说文怀沙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 |
大师什么样
原载2009-05-01《齐鲁晚报》B2版
作者:姜仲华
如果稍微留心,你就会发现这个时代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师多。大到学术会议,小到电视广告甚至街头小广告,都能见到大师。这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按说,这是件好事儿,说明当今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了,值得欢欣鼓舞。不过,大师毕竟是顶非常尊贵的帽子,太普及就有点儿古怪了。就像“王”这个贵不可言的称号,在太平天国里就泛滥得很,小小天京多达2700个王,厨子、马夫也封了王,胡同里,王和王碰了头是稀松平常的事。
既然厨子、马夫也轻易封“王”,一些不太够资格的人当“大师”,也就不稀奇了。这不,继胡万林之后,声名显赫、口才出色、银髯飘飘的“国学大师”文怀沙,面对李辉的质疑,一个回合就销声匿迹,使国人大失所望。那天晚上,我在电视上又看到一位“大师”,挺胸凸肚,神态俨然,指点江山,纵横中外,吞吐古今,巍巍乎若泰山,灿灿然若北斗。倒是很唬人,只是这副派头,总给人以“表演”感觉,不踏实,不放心。我总觉得,他在形象、动作、语言这些外在特征上,就不太像“大师”,因为“大师”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文雅的、贵重的、完美的。
现在很多“大师”好像都给人这样的感觉:第一是口才好,第二是交游广,第三是爱上镜,第四擅炒作……至于扭捏作态,虚张声势,口若悬河,唾沫横飞,挥胳膊拉架势,满身江湖气儿、娱乐味儿,总使人想起金庸小说里的善于作假、坑蒙拐骗的裘千丈,或者鹤发童颜、宛如神仙的丁春秋。
总之,感觉这些“大师”,在形象上就不太像“大师”。那么,大师的形象该是什么样?
我也不能准确描述,倒是想起金庸小说里的几位人物。金庸小说里武林高手很多,我觉得配用“大师”这个尊贵称号的,可能有以下几位:《天龙八部》中的无名老僧;《神雕侠侣》中的觉远;《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
无名老僧佛学修为深湛,武功深不可测,竟然无人知其名。觉远的功力不在“东邪西毒”等五大高手的任何一人之下,因不爱过问武林纷争,竟不知道争夺“天下第一”的“华山论剑”。张三丰武学登峰造极,精神修为深得道家精义,谦冲恬退,与世无争。
这三人的共同特点是心里清静,淡泊名利,给人“大隐”的感觉。他们倒不是刻意“隐”,主要是他们专注于精神的完善,深入于自己的专业,不仅不愿把时间浪费在给自己弄顶高帽子戴上,而且以哗众取宠、招摇撞骗为耻。
倒也不是说现在的“大师”都是哗众取宠、招摇撞骗,有一些是在专业上有独到之处的,只是他们心太躁,坐不住,身在书斋,心在荧屏,太希望出头露面,太希望获得名利。
这样对比,是“静”和“躁”的不同。静和躁,是“真大师”和“伪大师”的分野。
忽然想起,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化史的顶尖人物老子和孔子会面,就涉及到了“静”和“躁”
这个问题,再提一下,也许对今天的“大师”们有些借鉴意义。老子对孔子说: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神态表情,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而已。”
孔子大为服气,对弟子说:“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啊!”
老子的话,放在无名老僧、觉远、张三丰身上,那么恰当;对照今天的某些“大师”,也没落空。
这样看来,要想当大师,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关键要静下来,坐得住。
大师什么样?这个问题,不仅有意思,而且有一定的意义——有利于我们亲眼见到“大师”的时候,能先从其形象、言语、动作这些外在特征上,初步鉴定一下真假,减少上当、受骗。这对个人都有用,对社会也有用,您说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