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志书地方志李斌怀 |
分类: 他山之石 |
先说志。什么是志?按照古文字义解释,志者,记也。“志”通“識、誌”作为动词,指记在心里或用文字、符号做标记,后来演化为记述或记载,如《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作为名词,指记事的书或文章,后来演化为史书的一种,如《三国志》、地方志。“志”写作“誌”,“誌”是由士、心、言组合而成,其义为记,寓意为德才兼备的人毕其全部心血写成的记叙事物的书。可见志就是记载、记录的意思,这里谈的志书主要指方志,即地方志,也就是各地域或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各项事类的记载。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467号令在《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指出:“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准确的国情书、地情书、校情书。志书是官书,反映政府的立场,是当代人写代志。它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取材于当地,成书于当代。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文化。修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3—221年的战国时期,其“五径”中的《尚书·禹贡》就是一种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理志(地理书)。它的作者不详。它是把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夏代(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洪水、疏导九大河的事迹和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用自分区法比较翔实地记叙了下来,以后发展成为我国一篇珍贵的古代地理记载。它对黄河流域的地理情况记叙较详,而对长江淮河流域的地理情况则记叙较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各种地方志,包括《一统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等,共有8500多种,
11万多卷,约占我国古代典籍的十分之一。而其中各代所修的湖北地区(含湖广地区)的地方志,也多达400多种之多。
一部志书,结构可分主体部分(即述、记、志、传、考、图、表、录)、辅文部分(即序、凡例、前言、目录、署名、索引、后记(修志始末)等。一部志在成书时其主体与辅文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图(含地域区划图、鸟瞰图、自然景观图、人物活动等彩色照片)、署名、凡例(关于本书体例说明)、序、前言、目录、记、述、传、考、录、索引(内容标注出处),后记(修志始末)等。
再说史。史就是历史。它指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即当时的历史现状。一般为隔代修史。史以鲜明的观点,以纵(年代)论述取胜,围绕中心论题重点选材,叙事与论述相结合,研究探索事物规律性。历史是一面镜子,启迪、传承后人。史与志的资料来源是相同的,也叫志史同源。
那么志与史有什么异同呢?
先说志与史的相同。一是志史同源。说的是方志、史书资料来源相同。二是志史同功。说明它们的功用相同,都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存史、资政、教化、传承一方信史的功能。③志史同记(纪)。大事纪的时间、内容、事件是相同的,可以来源于大事记。
了解了志与史的异同,现代志书的特征也是一个需要掌握的内容。
一是资料性。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现代志书的功能首先要由其丰富准确的资料作保障。20世纪80年代初,胡乔木同志提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给新编现代地方志定下了基调。因此,新编地方志首先要做到资料丰富全面,用资料达到“史存、资治、教化、传承”的目的。
二是真实性。“志乃信史”,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志书要以其资料起到“史存、资治、教化、传承”的作用,就必须确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志书的价值由资料的质与量决定,与资料的丰厚程度和真实程度成正比,与资料的水份成反比。因此,新志书必须要做到资料翔实,求真存实,不隐恶,不溢美。
三是地方性。地方志乃一方古今之总览,包罗万象,举凡一地历史沿革、山川形胜、行政建制、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物产、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异闻逸事等等,可以说无所不载,有“一地之百科全书”之誉。新志书应在记述当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尽量凸显本地独特的事和物,努力体现自己的地方特色,力戒千志一律。
四是时代性。新志书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编纂的,因此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必须区别于旧方志。不仅在指导思想、立场观点、记述内容主要与旧方志有鲜明的区别,即使在编纂体例、表现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也要明显体现出时代特色。
五是权威性。志书在所有的资料性著述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这是因为新志书是由各级政府主持编修的,它不是个人著述,而是“官书”,撰写人是代表政府来编写志书的。因此,撰稿人首先要站在政府的立场,要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收集、提炼、甄别、概括资料,对事物评价也要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综合分析,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其次要确保志书的质量,不能有所疏漏和缺陷,以质量保证志书的权威性。
另外,志书与总结、年鉴、论著及教科书、大事纪也不相同,这里不再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