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的帽子与现在的政治权利

(2008-12-23 08:27:49)
标签:

总角

政治权利

冠礼

子路

东方卫视

金色频道

文化中国

杂谈

分类: 史海拾零

    时时事事皆学问。虽然知道一些衣食住行的礼仪,也知道词典上冠冕堂皇的意思,具体缘由如何,则不求甚解。今天早晨,东方卫视金色频道播出“文化中国”专栏,主持人今波与文化名人易中天对话《我们身边的文化》,播出了关于帽子的礼仪,古代的帽子就是政治权利的代表与象征。

    易中天说,在周朝时期,只有贵族才能戴“冠”,平民百姓只能戴头巾。“冠”又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等,士以上的天子、诸侯、大夫三等人有资格加“冕”,士只有“冠”。“冕”是指帽子上面的板子,通常的称呼叫“延”。“延”的前后挂着玉串,这些玉串叫“旒”。“旒”的多少,按照等级设置,天子最多,设12旒。设“旒”的意思就是提醒戴帽子的人不该看的不看,也就是非礼勿视。加“冕”时用带子系在下颌下,耳朵旁挂着两块玉,叫“充耳”,提醒人们不该听的不听,所谓充耳不闻。概括而言,古代的帽子是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帽子在则地位在,帽子不在,则地位不在。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冠”。相传,孔子的学生子路在魏国时,魏国发生内乱,子路被卷入其中。战斗中,子路系“冠”的带子被敌方砍断,为了维护君子的尊严,子路不顾正在威胁他生命的敌人,放下兵器去系冠带,结果被敌人杀死,剁成肉酱。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死,冠不冕。就是说,君子即使死去,也不能丢冠失冕。看来,在古代帽子的确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唯其如此,人们才更加重视自己的“冠冕”。按照古代的礼仪,男子20岁行冠礼,冠礼通常进行三次,一次是授予他治理国家的权利,二是授予他参加作战的权力,三是授予他祭祀的权力。就是说,一个成年男子的政治权利是靠帽子来体现的,没有了帽子,就意味着政治权利的丢失。

    长幼有序,规矩方圆。古代的礼仪虽然繁琐,有一些在如今看来也属庸俗,甚至是糟粕,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承传历史文明,与时俱进,颇有借鉴。

    以下是网上查阅到的关于古代男子冠巾知识,摘录如下:

    8岁 :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0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

    (以下省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