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的文化

(2008-12-12 06:07:26)
标签:

春联

王象乾

四世宫保

父亲

文化

分类: 琐事留忆

    如果按照现在的学历和职称标准,父亲确实算不上有文化,因为他只是在农闲的时候上过三个冬天的私塾。但是在我的眼里,父亲一直是个有文化的人。父亲上世纪二十年代,那个时候农村平民百姓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机会接受规范教育的。那时候,我们家世代为农,生活都成问题,上学更是一种奢望。尽管如此,爷爷还是节衣缩食,尽最大的能力供父亲上了三个冬天的私塾。

    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从上初中开始,就离开村子到邻村的联办中学读书,随后就去了县里的一所高中,再以后就是遇到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算起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所以,对于父亲的了解除去成年后父亲的经历,再就是幼年时候的记忆。

    使我产生父亲是一个文化人的概念源于写春联。懂事的时候,文革已经开始几年,尽管受到冲击,也经常受到批判,每年写春联却是父亲一件乐此不疲的事。记忆中,每到春节,父亲总是早早去供销社买来红纸,再把红纸折迭起来,用镰刀把纸割成各式各样的长条或者方块,然后按照对角线再次折迭。每当这时候,我就去抽屉里或者橱子里把父亲用的墨汁和毛笔拿出来,兴奋地跟在父亲身边,等着父亲写对联,父亲一边写,一边告诉我什么是门心,什么是方籫(可能是这个字,我把握不准),什么是横旦,等等,我就把写好的春联拿到一边凉起来。我们家人多,门口也多,加上一些乡邻们也经常委托父亲写作春联,常常是一写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好在那时候报纸上每到春节总要刊登一些春联供人们参考,春联的内容不需要费多少事。而在村里,能够提起毛笔写春联的人并不多。后来,我考上学,父亲要我替他写,那短短的毛笔怎么也不听我的话。

    小的时候,父亲也曾经教我背诵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可惜,那时候学校不教这些,学校对于“人之初、性本善”之类也是经常批判,背诵这些文字感觉有些诘屈聱牙,于是这也成为我不下力背诵的理由。后来父亲用他掌握并不多的知识给我教导,常常教一些拆字游戏,比如把“闲人请出”拆成“门里加一木,少二不成天,言边主下月,山上有层山”,“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等,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父亲也喜欢用一些乡贤砺学的故事讲给我,鼓励我认真学习。有一个故事,现在记不太清晰,因为父亲告诉我的的确是王象乾学习的事。父亲所讲故事的大意是,王象乾小时候比较顽皮,不喜读书,所请私塾先生成乔就是我们村。成乔应聘后,王象乾不受约束,又担心教不好,没法象王家交待。于是知难而退,撤塾回家。王家看老师不辞而别,忙问怎么回事,最后才知道是自家孩子不爱学习,老师不好过分笞责所致。于是王象乾的父亲备上厚礼,登门拜访,恳请成乔再次赴任。成乔看王家说得恳切,就提出一些近乎苛刻的要求。王象乾的父亲保证,只要是为了教育孩子,打死无怨。成乔看王父承诺,答应回去。回去的路上,亲手砍了一根枣树条,特制了一条的专门对付王象乾的教鞭。有了家长的允诺,成乔再也不欠就王象乾,等他再次调皮的时候,特制教鞭派上了用场。父亲说这一顿打把王象乾打了个皮开肉绽,伤好后结得痂包了一大包。尽管受了皮肉之苦,王象乾从此勤奋学习,最终考中进士,出任明朝兵部尚书,被明朝皇帝连同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一同被敕封“四世宫保”。到目前这座全国唯一存在的砖牌坊就矗立在桓台县新城镇王象乾的故里。父亲告诉我,王象乾在京城出任兵部尚书后回老家省亲,去看启蒙老师成乔的时候,就带着那包被鞭笞以后从身上掉下来的痂。成乔知道以后吓得够呛,但王象乾感激恩师说,如果不是你当初的严格教育,我怎么能有今天的成就?听到王象乾如此说道,成乔才释然。

    农历十一月十一,是父亲辞世祭日。近几天一直想写篇文字以作纪念,一来工作忙,二来懒惰。清晨锻炼,念及父亲的教导,胡乱成文,以示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