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新浪淄博:http://www.zbsina.cn/】
猪龙河是一条纵贯县境南北的河流,位于我们县的中部。我的姥姥家就住在县城,伯父也在县城工作,所以,小时候到县城的机会很多,每次去县城,都会经过这条被叫做猪龙河的小河。那时候小,听说这条河的名字后,觉得好奇,问大人们为什么把这条河称作猪龙河,大人们只是答非所问地解释一番,至于我关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
参加工作以后,过往猪龙河的次数多起来,了解猪龙河得名缘由的机会也多起来,但权威的说法却并没有听到。据《桓台县志》载,县境内的猪龙河古称郑潢沟,发源于张店区沣水南,从张店区朱家庄北流入桓台,向北流淌20多公里后注入小清河。1966年,原本清澈的猪龙河成为淄博工矿区的主要排污河道。对于猪龙河的得名由来,县志同样没有说明。
不久前,看到网上有名为“桓台通”的网页,原来是关于桓台的一个论坛。论坛里有一篇题目为“猪龙河及刘大王的传说”的文章,介绍的就是猪龙河的由来。阅后深感惭愧,身为本地人,又从事着一份宣传桓台的工作,对于本地一些应该了然于心的知识竟然毫无所知,而且不能求根问底,很是不应该。发贴的朋友名为“风竹易士”,不知道这位朋友为谁,现将此文转帖如下,以飨博友。
猪龙河(或被记为“朱龙河”、“珠龙河”、“洙龙河”),古称德会水,又名“沣水”。这些名称,含义大致相近。
猪龙河源头,谓之“沣源”、“沣泉”,当地人称曰“泉河”或“泉河头”。据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沣泉龙王庙碑记”载:“邑(淄川城)东北三十里沣水乡,其南木铃山、凤凰山之北坂,泉源万斛(hú),涌出如珠,积流成溪,名朱龙河。”又据民国9年(公元1920)《淄川县志》记载:“(猪龙河)源出县东北三十五里范王庄南,名‘泉河头’,源可三亩余。”又载:“传言(猪龙河)源通淄水,理或然也。”1944年,村民在挖掘泉河时,曾经在后龙湾离地表1米多的深处,挖出一条长约6米、径粗约3厘米、四肢皆无的大型脊椎骨;同时,还在南石湾更深一些的沙土中,铲出一具头骨,骨骼粗大,状如牛头。村民视其为“龙骨”,只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往昔的猪龙河,水量丰盈,积聚太多,常因河道淤塞而影响交通。自然也演绎出与“猪”和“龙”的有关趣事。
第一则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位贩猪人途经此地,被积水阻挡,贩猪人指挥着猪群拱地,一只接一只,浩浩荡荡地朝西北方向拱去,拱出的河道也弯弯曲曲,宛若一条游龙,从此河便因此而得名。
第二则传说是:若干年以前,不知从何处来了一头怪猪,身高丈余,头大如瓮。它昼伏夜出,经常乘夜间糟蹋满坡的庄稼或伤害宅院的家畜家禽,闹得黎民百姓苦不堪言。迫于无奈,只得祈求玉皇大帝拯救一方生灵。
玉帝闻知,立即派谴护殿前卫将军下界为民除害。它找到怪猪,与其激战七七四十九天后,依然难分胜负。最后,护殿将军显出白龙原形,猪怪也露出原样,双方继续战斗。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白龙愈战愈勇,猪怪败下阵来,于是,猪怪把嘴插进土里,拱着地一溜烟地朝西北方向逃窜,白龙也穷追不舍。当猪怪拱到小清河时,终于力尽气绝,淹死在河中。白龙带着一股巨水,追至小清河后,与其相互沟通,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人们因此称其为“猪龙河”。
每年的夏、秋,是阴雨连绵、暴雨成灾的季节,猪龙河常常发大水,此间,在猪龙河畔,常见到一种颜色淡绿、一尺来长的小蛇出没,或在岸边爬行,或在水中漂浮,旧长山县、旧新城县一带的老百姓只要见到这种小蛇,都视其为“刘大(dài)王”的化身,认为这就是“刘大王”回乡探来家了。
传说刘大王系旧长山县刘家寨子村人,姓刘名鸿训,原本是朝里的大官,传说他奉皇旨治水不成,遂投水报命,玉皇大帝受到感动,封其为“刘大王”。刘大王虽死,但他始终热爱着家乡山东,更眷念故乡长山县的父老乡亲,所以,凡有大洪水降临,刘大王总是先幻化为一条绿色小蛇,提前向长山县的父老暗示报警。传说第一次,玉帝传旨,令其淹“山东”,他故意去淹了“关东”;第二次,玉帝命令去淹“长山”,他实在不忍心自己家乡人受灾遇害,又假装听错,去淹了“黄县”。玉帝为此震怒,挖去他的一只眼睛。仔细看去:这种小蛇仿佛有一只眼睛是凹陷着的。
在张店、桓台一带,古有祭祀刘大王的迷信习俗,一般是选定在农历的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依照当地气象规律,农历的这两天,必定是阴天或下雨的日子,俗称“雨日”。所以农谚自古就有:“大旱三年,脱(拖)不过五月十三”;“五月十三,淋破瓷罐”。前几年在荆家孝妇河发水时,听那里人说见过他。
史书中,也确有刘鸿训(公元1565—1634)其人,他的籍贯为周村镇建国村,字默承,号清岳,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进士,相继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明泰昌元年(公元1620)出使朝鲜,通过诗歌酬唱,宣扬教化,团结友邦。后任右中允,又改左谕德。明天启元年(公元1626)冬,改任少詹事。当时魏忠贤专权,刘鸿训被贬为民。崇祯元年(公元1628)又奉旨还朝,官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魏忠贤虽贬,但其党羽尚在,刘鸿训力主正义,将阉党杨维垣等13人全部罢黜,人心大快。但随之又遭陷害,被贬往代州守卫边防(其后明王朝为其平反)。刘鸿训著有《四素山房集》、《皇华集》等。在《明史》第二十一册载其详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