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新浪淄博:http://www.zbsina.cn/】
今天上网,看到了王希庚老师的博客文章《捐款难道还需要有一个国家标准吗?》。博文对时下为汶川捐款中网民对一些明星捐款数字多少的议论,发出“难道我们还需要国家根据每个人的收入情况、根据每个人拥有的财富量制定一个统一捐款标准吗?难道我们还要把捐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吗?”的疑问,从辩证的角度提出对于捐助灾区的看法:“对于我们这些不能投身到抗震救灾的人来说,做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就是对灾区人民、对国家的最大支持。”
看过王希庚老师的博文,我也产生了一些感想。最初的感受是一些明星的捐款数字的确有些“丢人现眼”,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赈灾晚会上,众多艺术家、文化名人、央视主持人纷纷向捐款箱投下表达自己爱心的纸包。在随后电视屏幕下方出现的字幕上,人们的捐款数额一一公布。在这个名单和数字中,多的高达上千万,少的却只有区区数百元。让人们感到不可理喻的是,一些在人们的印象中,一些明星的捐款数实实在在地与人们的心理预期相差太远。昨天,我收到一个朋友的短信,内容是历数一些大发中国之财面对赈灾一毛不拔的“国际铁公鸡”们的行径。随后我注意了一下,在众多的捐款名单中,的确鲜见所列名单中相关企业的名字。今天中午,中央电视台对网民列入“国际铁公鸡”行列的一些企业的捐情况进行公布,尽管他们进行了捐助,但有的捐助数额同样没能达到我的心理预期,相信大家看过这条新闻后会有不少人赞同我的观点。我想,对于一些有能力的捐献者,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应该拿出更多的爱心。因为,这不是钱的问题。前几天去市里开会,市里开展的“慈心一日捐”活动现场就在我们开会会场的旁边,现场捐赠的火热场面不时让我们感受到爱的力量。当我们知道两家知名酿酒企业一家捐款100万、一家捐款只有10万元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这家企业爱心的缺乏,感受更强烈的还是这家企业的活力与后劲到底有多大。试想,一个失去人心的企业,还能够有多远的路呢?所以,尽管捐款不需要有一个“国家标准”,但是拿出与自己身份相称的数字还是应该的,因为,这不仅是爱心问题,同样是经济问题,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考量,多掏点也是应该的,即使你再心疼。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同样也不赞成不顾实际,无原则的过分要求。我想,捐款救灾是一种善行,是一种爱心的宣示,钱多钱少并不影响这种爱心的性质。汶川地震发生后,洋溢在我们周围的,除去人们对于地震带来的悲痛外,就是人们争先恐后的捐助场面。前几天曾写过一篇《爱心筑成凝聚力》的博文,在那里对街头见闻也进行了描述。从咿呀学语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不同方向不经而同走向捐款箱。今天上午,在县民政局设在县行政服务中心二楼的窗口前,挤满了前来登记领养灾区孤儿的人群。在天灾面前,人们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表现出了空前的人性光芒。前几天,从一位名叫含羞草的博友那看到一位进城民工的话,“我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别人捐给我的,我没有钱,没有物,但我有鲜血,我要把我的血液献给灾区的人们”。在看过这段文字后,你到底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大爱无边,震区受难的人们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日子还要继续,量力而行,做好应该做的事才是我们对灾区更大的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