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恩门”击中中央电视台软肋

(2008-04-19 23:24:11)
标签:

央视

感恩门

软肋

刘吉桂救人

黄健翔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欢迎登录新浪淄博http://www.zbsina.cn/

    4月18日的《淄博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44个湖北人不懂感恩”真相》的文章,文章共四部分:一、刘吉桂济困的4天3夜;二、“免费救人”,媒体制造;三、“编导手记”激怒被救者;四、老刘开口:我被逼上梁山。事情的起因是前不久央视《对话》栏目希望被救助者到现场给好人刘吉桂一个惊喜却没有一个到场。于是编导慨叹被救者不懂感恩。此言既出,舆论大哗。面对舆论的诘难,受到救助的当事人忍无可忍披露真相,善良的刘吉桂终于说出“我被逼上梁山”的话。事情到此似乎应该告一段落,但是这样一个新闻“事件”能够用“一连串的误读、误解和误会构成的”吗?

    这是一桩不折不扣的丑闻,一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素养十分低下制造出的一条丑闻。分析事件的过程,刘吉桂济困的事实属实,尽管刘吉桂收取了被救者支付的钱物,那些被救者仍然感谢刘吉桂的帮助之恩。而且,刘吉桂扶危济困的高尚品德,并没有因为收取费用的行为而打折扣。作为《对话》栏目的编导,为了片面追求节目效果,不作深入采访,竞以“手记”的形式慨叹“被救者不懂感恩”,不仅严重误导了大众舆论,而且严重伤害了那些被救助者的感情,更亵渎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写作“手记”的央视《对话》栏目编导,口口声声慨叹别人“不懂得感恩”,而引发该编导如此“慨叹”的原由,也不过是他“打了近20个电话,历时一周与这些被救人联系”,希望在现场能有被救人员“现场感恩”,却“一个都没有”。作为一位央视的媒体人,有没有设身处地为那些因“生活的压力”不能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火车上”、“打心眼里不愿意到现场为那些虚伪的话语再作伪证”的打工者的困难呢?而且,这些因此受到伤害的被救助者心里,刘大叔“仍然是大好人大恩人;虽然给了钱但我们仍然对他感激不尽,永远都会记得感恩”。看到这些,谁又能怀疑这44个湖北人不懂感恩呢?感恩的形式有许多,因为人家没去节目现场,便武断地判定人家“不懂感恩”,这是什么逻辑?

    这件事情反映出时下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的惯性思维。一事当前,不是去实实在在地采访思考,而是为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似是而非,甚至捏造事实,他们忘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恐怕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软肋,一段时间以来接二连三出现的列事故,已经击中了中央电视台一向以权威严肃著称的这条软肋,除去前些年因为经济问题被绳之以法的个别人员外,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新闻节目播出连续出现事故,新闻节目主持人补妆被直播,播出新闻时主播打哈欠,播报出现错别字、病句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主持人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一些频道和栏目的过分娱乐化和铺张倾向的蔓延,也使人们对央视作为电视界龙头老大的形象产生怀疑。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负责任的媒体,讳疾忌医,避重就轻,漠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不理智的,也是应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