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日”的困惑

(2008-02-14 06:40:40)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日

杂谈

文化

分类: 他山之石

欢迎登录新浪淄博http://www.zbsina.cn/

    尽管有消息说至少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知道“人日”这个说法却是昨天看到的新华社发布的这则报道。
    新华社天津2月12日电 (记者周润健) 2月13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有关专家介绍说,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据天津市社科院历史所罗澍伟研究员介绍,中国民间称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罗澍伟介绍说,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专家介绍说,这一天,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对外代表国家的新华社,发布这条消息肯定有充足的理由,但是,本人并不理解发布“人日”消息的重大意义。按照正统而科学的说法是“劳动创造了人”,“女娲造人”只是神话传说,说正月初七是“人日”的根据是源自“女娲造人”,所谓的“人日”到底有多大的意义?而且,古代的日历与现代是不同的,所谓的“正月”也有许多变化,简单地把正月初七说成是“人日”本身也不够妥帖,何况新华社这则报道的开头就是“2月13日”。

有意思的是,既然在传统习俗上“人日”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国家有关部门在调整假期的时候为什么不把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包括在假期中呢?非但如此,往年春节后上班时间都是初八,今年是第一次初七上班,这与弘扬民族传统的愿望看上去倒显得南辕北辙。十七大要求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用中华文明影响世界,说白了就是输出价值观,到那时候,民族才真正成为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国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因此,把“人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挖掘和保护才显得更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