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月23日晚。
地点:山东淄博广电大厦演播大厅。
背景:2007’感动淄博年度人物颁奖现场。
音乐响起,在收看了介绍当选者的电视短片后,从淄博走出的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的焦波向观众款款走来。在向现场观众深深鞠躬之后,焦波顺着主持人的发问,说起他为“俺爹俺娘”拍摄第一帧照片的记忆。
焦波说,他“俺爹俺娘”拍摄第一帧照片是在1974年。当时,“俺爹俺娘”从没有照过相,看着焦波拿回家准备为他们拍照的黑匣子,怎么也不相信能把自己照到里面去。在听过自己的儿子介绍过拍摄一张胶卷要花的费用时,善良的“俺爹”扳着手指头算账:一张胶卷要花七毛钱,顶上我干七、八天活。于是,在儿子为他拍摄第一帧照片的次日,“俺爹”便背起木匠家什进城打工去了。那年,“俺爹”57岁。
说到这里,焦波的声音充满了感动:57岁,这在别人已经是在家颐养天年的年龄了,“俺爹”为了给自己的儿子省几毛钱,又背上工具走上了打工路。“俺爹”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儿子,从此,焦波一发而不可收,用自己的相机为“俺爹俺娘”拍摄了1万2千多张充满温暖和爱意的照片和600多百个小时的录像。
焦波的话语感动了全场。演播大厅一片寂静,随之而来的是如雷的掌声。焦波在中国美术馆为爹娘举办了“俺爹俺娘”摄影展,纪录片《俺爹俺娘》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倡导举办了全球华人《咱爹咱娘》征文比赛,都引起了强烈反响。焦波热心慈善事业,曾向“幸福工程”捐赠10万元,救助贫困母亲。因此,远在京城的焦波当选为2007’感动淄博年度人物。
认识焦波有20年了。当时,焦波在《淄博日报》做摄影记者,我在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上的联系,焦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的焦波有三十多岁,半长的头发,与现在无二。或许是长年在外奔波,脸色看上去很黑。每次到县里采访,我说找车去接,但他都是自己找车或是坐公共汽车。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秋他发起的“淄博边缘行”采访活动。当时高青和沂源两县还没有划归淄博,桓台就成了淄博的北部边缘,因当时经济落后在全县排名垫底被称作“西伯利亚”的马桥乡成为他边缘行的一站。在那里,他吃住农家,受通讯条件的限制,常常是写完稿件再跑到乡政府用“摇把子”向报社传稿。
后来,我离开了新闻科,不久又去了乡镇,与报社的联系也逐渐少了,焦波的消息也逐渐少了起来。后来,我调回县城也办起了报纸,再听到焦波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去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作上的联系少了,人也隔远了许多,但是,每次听到他的消息,总是觉得亲切。“俺爹俺娘”开始响誉全国的时候,我所在的小报也拿出一个整版刊登,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焦波的博客。因为早就认识,现在又看到了他的消息,自然更加喜欢,常常隔三差五光顾,从那里也知道了焦波老师的许多近况。昨天晚上在演播大厅见到了焦波老师,头发还是原来的样子,脸色虽然稍显清瘦变白了好多,满口的乡音说不尽乡情,焦波还是原来的焦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