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河南陕县69名遇困矿工成功获救相比,作为同是受困矿工的兰建宁无疑是这次河南陕县矿难中最具新闻意义的人物。
兰建宁何须人也?他也是这次矿难中的一名普通受困矿工。据媒体报道:昨日上午,同样被困井下的蓝建宁自告奋勇,提出自己打先锋,游过300米巷道,争取与前往营救的突击队人员取得联系。一路上,他趟过200多米水路,又游过近百米的深水区,一步步爬着前往井口方向。他打开“风口”(抢险突击队开凿的缝隙),第一个与救援队员汇合,为这次抢险救人争取了近4个小时的时间。试想,4个小时,对于处于危险之中长达76小时之久,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69个生命和为数从多的救援人员意味着什么。可以说兰建宁不仅为这次矿难的成功救援立了大功,而且因此成为最具新闻意义的人物。
客观地说,陕县矿难救援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地面救援措施的得力,自然包括上至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省委书记,下至陕县政府和矿井负责人等各级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包括救援人员的科学施救,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受困矿工的自救。如果没有兰建宁的英雄壮举,为地面营救争取宝贵的4个小时,受困人员能否全部生还的确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何况如果出现人员伤亡以后,各级官员的乌纱是否能够保住,也是一个问题。正是因为兰建宁的英雄行为,才避免了更严重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受困人员成功获救,而且也让与此相关的某些官员避免了丢掉乌纱的可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河南相关方面肯定会举行庆功仪式,庆祝这次救援的成功。而蓝建宁们以什么面目出现就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蓝建宁不仅立了大功,简直就是一位英雄。生死关头,有谁能够象他一样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蓝建宁的行为的确够得上“英雄本色”。蓝建宁说:“长时间被困井下,我想,只有我们与救援队伍迅速取得联系,才能保证所有矿工的安全,我自己就提出试试,没想到真的成功了……”话语如此质朴,没有丝毫造作,有这样舍已为人的英雄典型,媒体为什么就没有在第一时间不遗余力地大力弘扬?
这里仅是引用了《重庆晚报》的报道,其他媒体的报道没有涉及,也没有看到。发此议论,也不过是胡说八道一通。作为媒体,到底应该如何做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