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桓台县闫家村魏氏的历史渊源

(2007-07-05 20:53:14)
标签:

闫家村

桓台县

族谱

史记

考证

文化

杂谈

分类: 琐事留忆
  魏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数得着的大姓。关于魏氏的起源,《史记·魏世家》讲得再清楚不过。
    《史记》的体例,有十书、八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其中,“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三十世家中,就有魏世家。
    按照《史记》的记述,魏氏的祖先是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和周天子同姓。周武王伐纣之后,高被封在毕,于是就以毕为姓。他的后代中断了封爵,变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他的后代子孙有个叫毕万的,侍奉晋献公。晋献公十六年(前661),赵夙驾车,毕万为车右护卫,去征讨霍、耿、魏,把它们都灭了。献公把耿封给赵夙,把魏封给毕万,二人都成了大夫。主管占卜的卜偃说:“毕万的后代一定很兴旺。‘万’是满数;‘魏’是高大的名称。用这样的名称开始封赏,这是上天对他的赞助。天子所统治的叫做兆民,诸侯所统治的叫做万民。如今封他的名称是大,后边又跟着满数,他一定会拥有民众。”当初,毕万占卜侍奉晋君的吉凶,得到屯卦变为比卦。一个叫辛廖推断说:“吉利。屯卦象征坚固,比卦象征进入,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吉利的呢?将来必定繁盛兴旺。”毕万受封后十一年,晋献公去世,他的四个儿子互相争夺君位,晋国内乱。而毕万的子孙越来越多,随他们的国名称为魏氏。毕万生了魏武子,魏武子以魏氏诸子的身份侍奉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的时候,魏武子跟随重耳外出流亡,十九年之后回国,重耳即位为晋文公,让魏武子承袭魏氏后代的封爵,升到了大夫的地位,他的官府设在魏邑,大概就在现在的山西省西南部的芮城市。后来,随着晋国王室的败落,魏氏、赵氏、韩氏的势力逐步发展起来,到公元前403年,魏氏与赵氏、韩氏一起,被周天子正式承认为诸侯,历史发展到此,实现了由春秋时期向战国时期的过渡,魏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一部《史记》,记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一篇《魏世家》,记录了魏氏从魏国兴起到灭亡的历史。魏氏的起源和远古时代的辉煌,司马迁都进行了翔实的记述。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中,魏氏一族的名人数不胜数,但要说出我们这一支到底与他们的具体历史渊源,这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从目前看到的家谱,只能追溯到明朝初年。据县志记载,明朝初年从河北省枣强一带向我们这一带移民发生在洪武二年,就是1369年。从那时算起,我们这一支迁徙到此,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即使如此,推考我们的族谱,仍然有许多令人不解的事情。比如世系,如果按600年计算,谱上所言所传世系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而且谱上所记世系,至少漏记了大约十代人。
    前些年续谱,老家的兄长们到处走访,曾经到淄川的麓村、北旺、将军头等地,到过桓台周边的不少地区,除去义字支迁徙到沂水的分支外,其他的几乎全部联系到。但关于世系事宜,并没有一人提出。除去谱自身记录的不甚合理,与其他家庭的世系所传也明显不符。如,与魏氏族谱时间相近的,已经续到二十几世,算来六百多年时间,传二十五世应该是合理的,而我们这支却只有十五世。考虑先人贫穷,世系传承慢,再慢也不太可能如此慢,何况从谱系来看,魏氏虽称素微,但也不乏识文解字之辈,世系传承慢只能是个别现象,怎么能合族如此呢?因此,结合族谱序言中所说,漏记的可能性极大。
   《左传·哀公二年》:秋八月,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士吉射逆之,赵鞅御之,遇于戚。阳虎曰:“吾车少,以兵车之旆,与罕、驷兵车先陈。罕、驷自后随而従之,彼见吾貌,必有惧心。于是乎会之,必大败之。”従之。卜战,龟焦。乐丁曰:“《诗》曰:‘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谋协,以故兆询可也。”简子誓曰:“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寡君恃郑而保焉。今郑为不道,弃君助臣,二三子顺天明,従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甲戌,将战,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子良授大子绥而乘之,曰:“妇人也。”简子巡列,曰:“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繁羽御赵罗,宋勇为右。罗无勇,麇之。吏诘之,御对曰:“痁作而伏。”卫大子祷曰:“会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従,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