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环境保护无锡蓝藻宜兴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无锡水污染是一件引起广泛关注的恶劣事件,至于突然暴发的原因,有关媒体引用有关负责人的解释说,是由于去年是暖冬,蓝藻经过处理之后还冻不死,今年天暖得早,符合蓝藻的生长温度,加之无锡夏天风向西南,加重了太湖的污染。但他不得不承认,太湖周围的污染排放也是个问题,一些企业确实存在偷排污水的行为,如果要彻底改善水质,就需要对大环境综合整治。来自无锡市纪委、市监察局的通报指出,“部分企业顶风违法排污,反映了少数领导、职能部门以及一些企业大局观念淡薄、环保意识缺失、工作措施不力等问题。”并要求各部门及有关企业“一定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职能部门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坚决淘汰关闭超标排污企业。这些事实已经表明,造成无锡这次水危机的关键因素是“人祸”,而非“天灾”。有关负责人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强调客观原因本身就不是应有的态度,同时,被问责的绝非仅此几位“小人物”,被问责的,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官员。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无锡因蓝藻暴发引起的水危机已基本解决,问责的目的同样绝非为处理干部,而应该在于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但是,要想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仅仅向这几名最低层的官员问责是远远不够的,很大程度上,他们仅仅处于执行层次,对于决策层次,他们也是无能为力的。或许有关部门正在履行程序,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官员为这次沉重的代价买单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如果问责仅仅停留在这几个“小官”的层次,只能是有关部门的作秀,而对这几个“小人物”最普遍的看法,就是他们“倒霉”。或许,等到环保问责风暴到了象清理非法用地的程度,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真正从口头走向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