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改委:50亿降价额忽悠了谁?

(2007-05-08 23:38:01)
标签: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八卦传闻

家居

时评

分类: 时事评论
  今天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30’播出一条消息,消息说,日前,国家发改委调整了260种西药的最高零售价格,降价总金额约为50亿元。包括这次调价在内,从2006年至今,经过两年时间的7次调价,所有列入中央政府定价目录的药品价格已经调整了一遍,降价总额超过200亿元。
  看过这则新闻,感慨颇多,喜忧参半。喜的是,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发布降价消息,这无疑能够降低疾病患者的负担,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忧的是,国家每次调整药品价格,总体上让利幅度很是令人欣喜,但事过之后,人们的感觉并不是这么回事,很平常的一点感冒,往往也要花上一百甚至数百元才能医治,颇有一种受了愚弄的感觉。作为国家的重要部门,为什么总是玩这样的数字游戏?
  这条消息带来的疑惑还没消失,央视的报道立马播出了与此相关反映的报道。尽管政府不断加大药品降价力度,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群众似乎很难感受到药品降价所带来的实惠。(以下是央视报道的链接,看过之后,个中原因不言自明。http://news.cctv.com/society/20070508/102496.shtml。如此看来,降价的药品药厂不再生产,医生不再使用,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不”字,发改委费了这么大的劲降下的50亿就迅速缩水,所谓降价也就没有了现实意义。

  造成药价虚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报道所说,既有医院的原因,也有医药厂家的原因,但是,这些都不是作为国家主管部委推卸责任的理由。诚然,国家发改委管宏观,负责药品价格的确定,对于生产和流通领域出现的问题和事情完全让其承担也未必合理,但是,如果失去了对生产和流通的掌握和了解,降价的依据又从何而来呢?所谓的几十亿上百亿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这些数字带来的实惠如果因为某些环节和方面的操作,到头来还能剩下多少呢?

  无独有偶,今天新浪网也转载了人民网的一篇文章:药品改头换面规避价格监管审批权滥用推动造假,网址如下:http://news.sina.com.cn/c/h/2007-05-08/022712933768.shtml。文章说,药品降价死、随意升“国标”、研制造假……诸多怪状,暴露“权力黑洞”;滥用审批权、只审批不监督、责任缺位……受贿窝案,牵出“源头污染”。“郑筱萸受贿案和一系列药品事件,最直接和最集中反映的问题是,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在滥用手中的行政审批权。”在不久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审改办审核督察组副组长彭忠义这样分析。

  郑筱瘐的倒台,暴露了医药监管上的黑洞。但愿郑筱瘐只是个案。俗话说,亡羊补牢。在已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如果还无视其中的因果联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即使降价金额到几百亿甚至数千亿,到头来也只能是竹篮打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