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 |
分类: 琐事留忆 |
按照习惯,今天是寒食,明天才是清明。为什么叫寒食?相传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有关。当时晋国内乱,晋献公废长立幼杀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惧祸而出走他国。其时跟随他出亡的有许多传名后世的臣子,如狐毛、狐偃、赵衰、魏犨、先轸、介子推等。重耳在外流浪多年,常常朝不保夕。有一天,重耳长叹长时间没吃到肉。介子推割股啖君,做了一碗肉汤送到重耳面前。重耳吃过之后,问介子推怎么找到肉,他就回答是从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做的。重耳很是感动。后来归国为君,大封诸臣,唯独把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听说晋文公要找他,就背上老娘咆到深山,晋文公几次三番找不到,就放火烧山,蛮以为孝顺的介子推为了救母亲定会从山中出来。山火过后,介子推没出来,晋文公命人搜山,在一棵树下,找到了背着母亲被烧死的介子推。见此情景,晋文公很是悲痛,于是下令此后每年这天,君民人等,一律不得生火做饭,以此来纪念介子推。
因为孤陋寡闻,直到做了教师,自己并不知道这寒食的来历。一次布置学生作文,内容与寒食有关,不少学生都写到了这则故事。起初不解,看过篇作文以后,才觉得有必要证实一下。于是到图书室找来先秦的史书,找来了《东周列国志》,果然找到了这则故事的原文。从此,不仅每当遇到不了解的事,每当布置作文题目,总是想一想与之相关的历史,而且努力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告诫自己绝不能再做以已昏昏,使人昭昭而贻笑大方的事了。
这自然是后话。对于清明的记忆,最深的就是扫墓、秋千和红鸡蛋了。
老家的村南,有两座小坟,据村里老人介绍,那里安眠着两位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一位叫李兴华,一位叫成方胜。至于二位烈士的事迹,除了他们的名字,没有人详细地给我们介绍过,也许是他们牺牲得并不轰轰烈烈,也许是果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事迹。即便如此,在本村小学上学的五年,每年的清明前,我们都要排队在老师的带领下,抬着我们亲手制作的花圈,集体到那里去为烈士扫墓。扫墓回来,老师照例要我们写作文。于是,迎着春天的朝阳,抬着洁白的花圈,踏着没膝的麦苗,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烈士墓前……年复一年,题目换了,但是内容却总是这几句。后来到县城工作,清明节要去烈士陵园扫墓。尽管单位离陵园很远,我们都是步行。到了烈士陵园,看到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录,就小心地从那里找从小就记着的人名。李兴华找到了,还找到一个叫孙梅文的,虽然此前并不知道,但看籍贯的确是我们村的,而成方胜的名字并没有找到。在这里长眠的,还有我的两位亲戚,一位是我大姐夫的弟弟,叫孙方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服役,出差途中为救战友,不幸牺牲;一位叫王立江,是我小姐夫的妹夫,原是199师596高炮团政委,牺牲时年仅39岁。他两次参加对越自卫作战,荣立战功,积劳成疾,牺牲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追悼会召开时,我赶到驻在南定的营地,他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军旗,部队首长介绍了他的生平,随后,哀乐声起,官兵们抬起了他的灵柩。后来,他安葬在家乡县城的烈士陵园,每年的清明,我都会专门走到他的墓前,静静地向他鞠躬。
除去扫墓,记忆再深的就是荡秋千。小时候,玩的地方少,就是秋千,扎得象样的也不多。大约上三年级的时候,四队的场院专门扎起了一个秋千。知道这个消息,我与另一个小伙伴相约跑了去。因为小,因为荡秋千的人多,因为从居住的村西到村东人生面不熟,常常是排到我们又被四队的人抢过去。好不容易等人家回家吃饭了,玩累了,我才能够站到上面。秋千大概有两米多高,拴秋千的大绳有锨柄那么粗,人多的时候还有人帮忙推几下,等我们两个上了,只能自己来。开始一个人趋,随后是两个人趋。现在也想象不出那时会荡到什么水平,只知道能荡到和拴大绳的横木头差不多一样平了。这是最奢侈的一次,平时荡秋千,就在自家的门框上,或者在两棵小树的中间拴上绳子,门框被荡活动了,小树也被摇曳得不行。就是这样,吃饭的时候,一手拿着干粮,一手拿着鲜食,还坐在秋千上面,用胳膊拢着秋千绳子晃来晃去,真是惬意。
还有一件事就是鸡蛋。那时候家里穷,鸡蛋一般是拿来换油盐之类的,就是吃,除非来了客人,家里农活忙的时候改善生活。清明就不同了,因为人多,伯母和母亲总是把鸡蛋早早地积攒着,寒食天不亮就在锅里煮熟,等我们扫墓回来,再一人一人地分。舍不得吃,还找来红墨水,把鸡蛋皮染得红红的。有的小朋友找不来红墨水,就用红粉笔涂抹,弄了一脸,一身。现在想来,清明节吃鸡蛋和吃鲜食一样,也是为了寒食这天不生火吧。
倏忽之间,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清明依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清烟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