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把新桃换旧符

(2007-02-17 11:43:49)
分类: 琐事留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在我的记忆里,这是印象比较深的八个字。小时候,春节的对联不象现在内容这么丰富,每年过春节贴对联,内容虽然也多少有些变化,但这八个字却是必定要有的。家里的春联都是父亲亲自写,我站在一旁看,父亲边写,边向我解释春联的含义,于是,在我的印象中,春节就是“一元”的开始,春节年年来,就是“一元”又“复始”,“万象”再“更新”。等到后来,年龄长大了,读的书渐渐多起来,对这八个字自然有了新的更多的理解,但父亲的解释却从此牢记心中。贴春联也就成了我少年时候过年的乐趣之一。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过年也是如此。儿时过年,图的是热闹,图的是吃好的,图的是穿上一件新衣服,图的是能够拿上几支鞭炮去街头燃放——因为穷,买不起,只能把好不容易买来的俗称“甘草骨节”的小火鞭拆开,一个一个地放。不知不觉中,从小学、中学、大学,到自食其力,自己做父亲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条件不断改善,过年再也不是图热闹、吃好的、穿新衣服了,但喜欢放鞭炮、贴春联的习惯却一直保持,每逢过年,就是不买衣服,也要买上许多鞭炮,买来几幅春联。现在儿子已经上了大学,对于春节,似乎还没有我的热情高。
  年,是一种计量时间长度的单位。古人在渔猎时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发现了白天黑夜交替的规律,有了“昼夜”的概念。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古人注意到月亮有圆有缺,潮水有涨有落,形成了“月”的概念。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和气候寒暖有密切关系。人类终于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寒来暑往,星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交替的周期,才有了“年”的概念。
  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殷代改岁为“祀”,到周代时才改称为“年”。古人说“周以稼穑兴年谷为重”,自周代,中国农业日盛,并正式以“年”名岁。
  年是四季的通称,我们理解的过年则专指农历年的开头——岁首,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春王正月”。人们都说“正月里来是新年”。一月为什么被称为“正月”呢? 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每改换一次朝代,王者易姓,天子为表示“受命于天”的庄重独尊,就要“改正朔,易服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连衣服的颜色也要改变。这些王朝把月份的次序改正以后,改正的第一个月,就叫“正月”。夏朝历法规定的正月和现在的正月是一致的。商朝则把现在的12月作为正月。周朝又改11月为正月。古书上说的“三正”,即指“夏正、商正、周正”。到了秦朝初期又将10月作为正月。到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根据司马迁的建议,汉武帝采用了“太阳历”,恢复了夏朝的排列法,以初春正月为岁首之月。此规定大约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了阳历纪年,即公历,亦即公元纪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公元纪年法”,明确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即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年,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过年,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过年的传统,蕴含着我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年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形式,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但是,不管怎么改,也不管那些从外国舶来的“洋节”多么有生气,过年,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千年过去了,过年桃符也早已变成了春联,春联的内容也千变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荡涤着整个世界,顺应潮流,人生将融入伟大的时代;违背历史规律,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抛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