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时事评论 |
据广西南国早报报道 2004年底,时任广西东兴市副市长的潘灼焕提前退休,到横县办起养牛场。两年过去了,潘灼焕的养牛场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目前发展到200头的存栏量。不仅自己取得了成功,而且带动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子。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山东淄川区推行机械化屠宰,不仅没有杜绝私屠滥宰,新建的机械化屠宰场被迫关闭,而且酿成了一场风波,主管部门弄了个鸡飞蛋打,“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防止染病生猪流入市场,也为杜绝税收流失”的目的也无疾而终。
上面的两则消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质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积极的方面看,无论是副市长养牛,还是推行机械化屠宰,出发点无疑都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副市长养牛获得了成功,机械化屠宰反而演变成一场风波呢?
分析副市长养牛成功的原因不难看出,取信于民是第一位的。潘灼焕养殖的是奶水牛,“奶水牛产奶量很低。”,“养这种牛,肯定亏本的”,是当地一些有些“见识”的人的观点。因为价格高,水牛奶不好卖,潘灼焕就采取让农民免费品尝的办法,让人们慢慢认识到水牛奶的好处。终于,水牛奶取得了人们的认可,“附近村子起码有五六百户人家成了他的订户,连县里的一些单位也到他这里要货”。其次是因势利导,动员村民养牛。当地的村民有一种观念,养头上有白点、尾巴是白色的牛,家里会倒霉的。一些独身村民,想着全家就自己一个人,‘倒霉’也不怕,就买来牛托养。一年下来,钱也挣了,人也平安。看到了榜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敢养这样的牛了。第三就是合作共雇赢。针对村民的实际,他采取互惠互利的办法,“买来牛放到老潘的场里托养,产奶期的奶归他所有,母牛产下的牛崽归买主所有,一年下来,卖牛崽就可以挣不少钱”。潘灼焕的牛场不仅改变了养牛的旧观念,还给农民带来了一些想不到的收获。潘灼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总是为自己着想。
淄川推行机械化屠宰为什么好事没有办好,而且演变成一场风波呢?原因之一就是决策问题。试想,如果当初不另起炉灶,而是立足现有市场的整合,加以规范,能不能达到“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防止染病生猪流入市场,也为杜绝税收流失”的目的呢?如果能照章纳税、强化检疫,确保猪肉质量,那还有必要非另建一所机械化屠宰厂吗?
其次就是利益问题。生猪屠宰市场规模是一定的,新建屠宰场,势必要加剧竞争,况且,按照文件规定,新的机械化屠宰厂建立以后,便垄断了城区的屠宰,这无疑就是把原来众多的屠宰户的收入转移到机械化屠宰厂手中,在其他的收入来源又没有增加,现有的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作为被治理的一方,能够心甘情愿地看着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吗? 再次就是好大喜功,不能够实事求是。按说,采取如此措施,目的很清楚。如前所说,无非是让群众吃上放心肉。达到这样的目的,其实并不难,但有关部门和单位偏要把自己放到婆婆的位置上去,想统一要求做不到,出了问题又解决不了,把一个本应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硬拉到自己怀中,反而成了烫手的山竽。因此,不能说淄川机械化屠宰的初衷错了,但是,在这初衷的后面,有没有利益在其中呢?
副市长养牛
淄川机械化屠宰
前一篇:短讯播报:燃气降价喜事多
后一篇:午雾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