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006曲阜孔庙祭孔大典隆重举行,把今年的孔子文化节推向最高潮。来自《齐鲁晚报》的消息说,在曲阜万仞宫墙的一家饭店内,曲阜旅游局副局长、本次祭孔大典的现场指挥和主要策划者刘续兵一脸疲惫,下午2:00他忙完大典刚有时间吃午饭。“孔子文化节办到现在,最大的瓶颈就是创新。我们现在已经考虑明年怎么办了。”刘续兵说,“2004年政府公祭,2005年是全球祭孔,今年是两岸祭孔,明年、后年、大后年该怎样?”有人提出,孔子文化节办了20多年,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一些曲阜市民反映,每年的孔子文化节,好像是领导、贵宾们的节日,跟曲阜市民显得脱节;曲阜当地一位研究孔子的学者用“独角戏”来形容孔子文化节的现状。种种迹象表明,“孔子文化节”正在逐渐成为当地的负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目前孔子文化节走的还是政府办节的路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办节的主导思路,一项盛大的文化活动,一旦与金钱挂钩,那它的生命力到底能有多大?游客看到的是宏大的场面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观众从电视电视上看到的是端庄的面孔和郑重其事的仪式,而孔子文化的真正内涵,单纯从这几天的节日中,到底能看到多少?很明显,政府办节在定位上的倾向,导致了文化作用的被弱化。
当然,一个地方,能够搭上一位世界级名人的航空母舰,策划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对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有必要,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也是一件大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举办孔子文化节对于振兴国学不可多得。问题是如何举办这样的节日。我不是曲阜人,更没有策划这这类活动的能力,对于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确实缺乏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作为普通人对此说点看法。象目前这样,政府搭台,肯定也要出钱,而且不会少出,长此以往,财政为之负担,已成惯例,不得不办,不能不办;承办这项活动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象刘续兵一样“一脸疲惫”;活动也将会象央视的春晚一样,开场前一片期待,结束后一片诟病,成为鸡肋。
孔子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名片,举办孔子文化节不仅仅是一次文化活动,用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去举办这样的文化盛典,无异于饮鸩止渴。举办孔子文化节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文明,使民族文化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血液。比如春节,有几个人是被强迫过的?假如孔子文化节能够象春节那样成为人们的期盼,方为中华文化之大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