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余秋雨先生,本人并不十分了解,当《文化苦旅》盛行的时候,我才知道了他的名字。于是,当五月央视举办青歌比赛的时候,余先生偶尔的出错,引来了网民的口水,本人也有感而发,写了一段小文字,得到了网民的关注。因此,当青歌比赛重新拉开帷幕的时候,我也坐下来看了几场直播,目睹了余先生的风采。
今天上网,又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三度封笔余秋雨再出新作
旧书辑录不算违誓”。文章开宗明义,说“曾经三次“封笔”的余秋雨近日又有新作”,《余秋雨人生哲言》“有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是封笔后的余秋雨为了使本书更加完整而补写的文字”。文章随后解释了余秋雨三次封笔的过程和这次出书的原因,并且引用了该书编辑的话::“其实这本书是旧的,是从包括他的四部学术著作和所有散文作品中挑选出的精华,只是为了使书的内容更加完整,于是在每一个章节之前,余秋雨重新为切合这个主题写了一篇文字,有的长得如一篇散文,有的只是很短的箴言”。
余秋雨再度出书,本无可厚非,因为他是知名学者,著名作家,向公众奉献精神食粮也是他的份内之事。但问题是,余秋雨曾经三次公开承诺封笔,现又屡次三番出尔反尔,这也就难免让公众怀疑你的人品,说穿了,你这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消息对余秋雨先生的行为也作出了解释,编辑说是“旧书”,既然是“旧书”,也就不存在什么违誓之说了。但是,记者的报道也刻意地说明了以下的事实:“有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是封笔后的余秋雨为了使本书更加完整而补写的文字”。另外,说这是“旧书”也牵强附会吧?因为毕竟是单独成册,再去掩耳盗铃般地强调什么“旧书”,也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承诺和违誓。作为一个知名学者和著名作家,更应该看重自己的公众形象的,既然已经作出了封笔的承诺,不管什么情况,你都应该耐得住寂寞。至于你重新出书的原因和目的,记者是没必要去看重你自己的解释的,除去新书的教益作用以外,人们看到和想到的就是你的新书又出版了,你的稿费也象流水一样进了你的囊中了,在考虑你新作的社会价值的时候,我想,也一定会有人想到了在这背后的经济利益了吧?出尔反尔,本身就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何况屡次三番地出尔反尔,这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即使退一步说,不从人格和人品上去分析看待,这宣称封笔的做法也就是做秀了吧?从这方面看,也少了一个大家的厚重和深邃。承诺已经做出,就应该一诺千金,不然倒不如不去做这无谓的承诺。违誓了,也不要遮掩,应该敢做敢当,敢于面对公众。作为一名读者,则应该以欣赏到脍炙人口的美文大作为标准,也没有必要去为这违誓而耿耿于怀。
不管如何,消息提到的一段话却是很对我的胃口:“在“耻于整人”这一章前,余秋雨根据几十年的体验,分析了参与整人的五个原因和参与整人的五个借口,结尾处他写道:“中国文化的跑道上,一直在进行着一场致命的追逐:做事的人在追逐事情,不做事情的人在追逐着做事的人。不必阻断这样的赛跑。只希望周围的观众不要看错了奔跑者的身份,不要在我倒下的时候,把希望交付给我背后的追逐者们。他们不可信任,他们看到我倒下,立即会更换跑道去追逐其他想做事的人。他们与大家,有着相反的目标。”
其实,这样的现象何止在文化界,在其他的行业就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吗?
现在的问题是,新书已经出版了,余秋雨先生也不必把这违誓之事放在心头了,你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誓言,作出一个公开的说明,能够自圆其说也就足矣。你也不一定非要封笔不可了,因为你的作品毕竟对社会有益,毕竟还有的粉丝和洋葱追逐着你。你的封笔也将是当前文化界的损失,尽管你可能会遇到巨大的舆论压力,但与发展文化这个大事相比,个人的名声又算得了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