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郭敬明之类

(2006-07-12 20:28:42)
       知道郭敬明,是看了网上关于郭敬明拒稿引起巨大反响之后。儿子手头有一本《萌芽》杂志,于是,儿子把事情的大概给我作了说明,但具体情况则仍没说清楚。只是看到这本《萌芽》之后,觉得和八十年代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的杂志不是一样的装订。二者是不是一回事,也就没有深究的必要了,只是觉得望文生意,觉得《萌芽》也就是专门发掘文学新人的吧。过去,因为工作的关系,也看到过几个身边少年早成的故事,也看到他们写出的厚厚的小说,读来虽然觉得稍显幼稚,但总觉得小小年纪,能够有这勇气,就是可喜可贺的事。但是,随着后来事情的发展,事情似乎并不象原来的乐观。因此,我觉得郭敬明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者说,要警惕郭敬明之类。
       首先,郭敬明是有一定文学才能的,但是,毕竟因为年轻,肚子里的货恐怕也没有那多么多了吧。于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可是,又不愿意落下个如此的名声,于是,便出现借用的现象。须知道,文学是需要生活的,没有生活的作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你没有那么大的本事,何必去包这么大的粽子?历时三年的抄袭官司也因法院的判决而大白于天下,你还有什么可讳疾忌医的呢?君子坦荡荡,做了错事,就要开诚布公地承认,这也是做人的一个基本态度,我想,公众对你不会因为偶尔犯了一次错误就逮住不放的吧。但现在你的态度还是“不肯道歉”,我想这就是人格问题了吧。
       其次,人一旦出名,便自长身价,我想,郭敬明的事情大体也不过如此。引用一段文字,虽然并不知道真假,但起码说明郭敬明的成名,是与《萌芽》杂志的大力培养分不开的:《萌芽》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曾经为文坛输送了一大批的人才,被誉为“中国语文的奥林匹克大赛”。1999年1月,“新概念作文大赛”首届大赛以另类的姿态出现,在一些著名作家和高校学者的评选下,一批批稚嫩少年被挖掘出来。郭敬明则是连续参加了第三、第四届的新概念,都拿了一等奖,并自此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2003年,郭敬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说:“我对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一种很衷心的感激。如果没有新概念作文大赛,我的生活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个人要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因此,在大力提携文学新人的时候,应该特别警惕这种不该存在的功利思想。
       第三,要对郭敬明们的成名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现在社会的许多事情,出现的方式是非常突然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名人。去年的“超级女生”,今年的“梦想中国”,还有“青歌赛”上曝出的部队歌手认错国旗,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了不少,我们应该不应该对这种明星的产生方式进行反思呢?郭敬明是个个案,但是,当这一连串的事情连成块的时候,你对我们的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如果文化失去了基础,怎么样发挥它的教化作用呢?
       〈萌芽〉是一个培养文学新人的阵地,你们培养出了大量的文学青年,这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事。然而,在郭敬明的事情上,你们也是有责任的,当然,说有责任,并不是抹煞〈萌芽〉的功劳,而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于郭敬明抬价,〈萌芽〉的态度是“在这“人一红脸就变”的情况下,《萌芽》对郭敬明的态度也十分明确———昨天的《萌芽》50岁生日盛会,没有邀请郭敬明出席。”毕竟郭敬明是你们的孩子,孩子犯错,最好不要一棍子打死,当然了,封杀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还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郭敬明,那么,以后还会出现张敬明、李敬明、王敬明吗?郭敬明的出现,已经说明了我们教育的缺失,如果在出现以后不采取得当的办法,恐怕更不是明智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