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兰州理工大学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双胞胎陈波甘肃 |
分类: 他山之石 |
在兰州理工大学,像周亮这样的贫困生还有许多。学生餐厅的河南籍老板时常感到内心难以承受:“有一个男生,每到中午吃饭,只打两个馒头,然后悄悄地坐到餐厅的一角,等大部分同学散尽,慢慢地凑到其他同学吃剩的饭菜前,用馒头蘸着菜汁吃。好心的同学邀他免费用餐,被他拒绝。我叫他帮我收拾碗筷,管他中午吃饱,他答应了。”
餐厅老板事后了解到这名男生的家境:腿瘸的父亲、耳聋的母亲供养着他们兄妹3人上学。所以他从不主动向家里要一分钱。
“我时常面对学生的贫困而欲哭无泪。”该校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主任陈波说,他每年都要在学校设立的“绿色通道”迎接交不起学费的新生。他发现,这两年来“绿色通道”求助的学生越来越多。
“前几年,学生还会向你倾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默默地站在你的面前,那种眼神看了让人心碎!他们的衣着明显不合身,他们所带的经费要么交够一项费用后就所剩无几,要么连一项费用都不能交齐。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帮助上。”
陈波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对姐弟同时考进兰州理工大学,在新生报到时两人所带的费用只够一人交学费。当得知没有学籍便不能申请助学贷款时,姐弟二人便相互推让起来,姐姐让弟弟先上,弟弟让姐姐先上。
“这是上不起学的情况。更多的学生则是上了学无法正常生活。我们的贫困生,不少人因营养问题身体出了毛病。还有的贫困生,因无法解除的心理压力,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某些精神病症状。”
陈波说:“我感觉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否则,我的良心过不去。”
陈波出身大学教师之家,原本养尊处优,不知道什么叫贫困。自从6年前开始做贫困生资助工作,他的同事夸他“变得会关心人了”。他本人也“感到自己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坚韧不拔”。
去年迎接新生时,一名来自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女乡长,将一对双胞胎兄弟领到“绿色通道”,十分诚恳地告诉陈波,这两个男孩打小失去双亲,由乡亲们你一把我一把拉扯长大,之后在乡政府的资助下读完高中,现在乡政府已无力支付他们的学费,只能把他们交给学校。
在积极为这对孤儿筹措助学金的同时,陈波与自己的双胞胎弟弟开始结对帮助他们,每人每月拿出200元保他们的生活费。现如今,这对双胞胎成了陈波家的一分子,逢年过节都和陈波的家人一起度过。
不仅是陈波。兰州理工大学每年对新生进行救助资格审查的时候,学生处的老师们几乎都不等谈话结束,就已经掏空了自己的口袋。“孩子们太穷了。”张浩辰处长说。 只要给贷款 磕头都愿意
据了解,从2001年到2005年年底,兰州理工大学实际拿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是2002人,总金额840多万元,平均一年160多万元。“而学校一年的实际需求在1000万元左右。”
经办此事的陈波心中有一本账,“我们拿到的助学贷款,在省内高校已经算是多的。”
陈波说自己常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哪家银行的行长说,陈波你给我跪下磕3个响头,我给你助学贷款,我都愿意。”
正是靠这份“磕头都愿意”的恳切,兰州理工大学在西部地方高校中,争取到了相对较多的社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