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一种感动——有感于大学生月消费29元

(2006-06-12 20:00:48)
标签:

兰州理工大学

助学贷款

绿色通道

双胞胎

陈波

甘肃

分类: 他山之石
    新浪网今天转载中国青年报消息:“兰州理工大学贫困生调查:有学生月消费29元”。
    我是含着泪读完这篇文章的,“自古寒门出贵子”,这是有道理的。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宽容,愿我们的爱心更加广博,祝福这些孩子们。我们是为人父、为人母的,当你读过以后又会觉得如何?我们的孩子们,你们看过以后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被这些学生所感动?
    我是恢复高考制度不久参加高考的,虽然家在农村,虽然当时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是我在上大学期间的经历并没有象现在的孩子们这么艰难,我的父母,我的兄长为了我在校的生活,总是节衣缩食。虽然也经常觉得囊中羞涩,但经常产生一各满足感。今天看了这篇文章,产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的孩子也上了大学,虽然所在的地方经济并不发达,我在想如果他看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想?我为这些孩子的自强感动,为这些孩子们艰难的生活惊动,为他们的未来祝福。
    以下是报道相关内容:
    

    中午一包方便面,晚上一包方便面。为了吃饱,再多兑一些水,喝带咸味的汤。大学生周亮终因营养不良患重度胸膜炎住进了医院。“他节衣缩食,为的是给只身一人供养自己上大学的母亲减轻一点负担。”老师了解周亮的家境。  

在兰州理工大学,像周亮这样的贫困生还有许多。学生餐厅的河南籍老板时常感到内心难以承受:“有一个男生,每到中午吃饭,只打两个馒头,然后悄悄地坐到餐厅的一角,等大部分同学散尽,慢慢地凑到其他同学吃剩的饭菜前,用馒头蘸着菜汁吃。好心的同学邀他免费用餐,被他拒绝。我叫他帮我收拾碗筷,管他中午吃饱,他答应了。”

  餐厅老板事后了解到这名男生的家境:腿瘸的父亲、耳聋的母亲供养着他们兄妹3人上学。所以他从不主动向家里要一分钱。

   那种眼神让人心碎

   “营养不良、吃人剩菜的情况有些特殊,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我们学校,每月生活费在180元以下的学生已经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30%,接近32%,有近5000人。其中每月生活费不足120元的特困生有四五百人。”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处处长张浩辰解释,“我们学校70%的学生来自甘肃,加上西部其他省份,西部生源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80%。这80%中,近一半是贫困生。”

    为了解真实情况,张浩辰曾联合校团委对学生在食堂的刷卡记录作统计,以每月刷卡25天以上、每天刷卡不少于两次为准,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月消费只有29元。月消费120元至150元的过千人。他们的食谱基本是:早餐一个饼,午饭两个馒头一份菜,晚饭一碗面或者一份米饭外带一个菜。菜以素菜为主,每隔两星期左右能改善一下,吃一次荤菜。午饭、晚饭的开支一般都在两元左右,早饭则不超过1元。

  “我时常面对学生的贫困而欲哭无泪。”该校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主任陈波说,他每年都要在学校设立的“绿色通道”迎接交不起学费的新生。他发现,这两年来“绿色通道”求助的学生越来越多。

  “前几年,学生还会向你倾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默默地站在你的面前,那种眼神看了让人心碎!他们的衣着明显不合身,他们所带的经费要么交够一项费用后就所剩无几,要么连一项费用都不能交齐。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帮助上。”

  陈波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对姐弟同时考进兰州理工大学,在新生报到时两人所带的费用只够一人交学费。当得知没有学籍便不能申请助学贷款时,姐弟二人便相互推让起来,姐姐让弟弟先上,弟弟让姐姐先上。

  “这是上不起学的情况。更多的学生则是上了学无法正常生活。我们的贫困生,不少人因营养问题身体出了毛病。还有的贫困生,因无法解除的心理压力,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某些精神病症状。”

  陈波说:“我感觉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否则,我的良心过不去。”

  陈波出身大学教师之家,原本养尊处优,不知道什么叫贫困。自从6年前开始做贫困生资助工作,他的同事夸他“变得会关心人了”。他本人也“感到自己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坚韧不拔”。

  去年迎接新生时,一名来自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女乡长,将一对双胞胎兄弟领到“绿色通道”,十分诚恳地告诉陈波,这两个男孩打小失去双亲,由乡亲们你一把我一把拉扯长大,之后在乡政府的资助下读完高中,现在乡政府已无力支付他们的学费,只能把他们交给学校。

  在积极为这对孤儿筹措助学金的同时,陈波与自己的双胞胎弟弟开始结对帮助他们,每人每月拿出200元保他们的生活费。现如今,这对双胞胎成了陈波家的一分子,逢年过节都和陈波的家人一起度过。

  不仅是陈波。兰州理工大学每年对新生进行救助资格审查的时候,学生处的老师们几乎都不等谈话结束,就已经掏空了自己的口袋。“孩子们太穷了。”张浩辰处长说。 只要给贷款 磕头都愿意

   自从国家出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后,学校当即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领导小组,主动加强与经办银行的沟通交流。“尽管我们和经办银行相处得很好,尽管我们认真面对银行的每一个表格,尽管我们为此建立了10万元的风险基金,尽管我们学生的实际违约率只有0.02%,我们能使的劲都使上了,但还是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陈波说出一连串的“尽管”。

  据了解,从2001年到2005年年底,兰州理工大学实际拿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是2002人,总金额840多万元,平均一年160多万元。“而学校一年的实际需求在1000万元左右。”

  经办此事的陈波心中有一本账,“我们拿到的助学贷款,在省内高校已经算是多的。”

  陈波说自己常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哪家银行的行长说,陈波你给我跪下磕3个响头,我给你助学贷款,我都愿意。”

  正是靠这份“磕头都愿意”的恳切,兰州理工大学在西部地方高校中,争取到了相对较多的社会资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