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行车的故事——岁月河漂儿时梦(五十三)

(2012-06-08 23:32:33)
标签:

1972年

文革期间

哈尔滨

高中生活

自行车

分类: 追逐太阳---传记文学

                               二、自行车的故事

 

    进入高中开学一个多月后,妈妈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是天津产“飞鸽”牌加重自行车,175元,另外要7张半工业品券。

    从1949年开始,直到1990年代中期,自行车一直是我们中国大陆各个城市马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到上下班的时间,城市街道上就是自行车的海洋,蔚为壮观。

    文革期间,公共交通非常差,更没有家庭轿车了,所以自行车就特别有用,家里有辆自行车,上下班非常方便,还可以在后坐上装载一些重物。那时候各个单位为了鼓励职工骑自行车上下班,凡骑车通勤的职工,每月还发2元的补助费呢。

    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可不是很容易的事,那可绝对是中国家庭的一个“大件”,其分量决不亚于现在家庭的一辆轿车。

    首先是价格,一辆新自行车都要150——180元,那时候刚进工厂的学徒工,每月工资只有18元,10个月的工资不吃不喝才够买辆自行车,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一年车子二年表,三年才把对象找。”手表也要100多元一块,只有买了自行车和手表,才有资格找对象啊。当时结婚都讲要有“三大件”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那时的科级干部月工资才80多元,我的父母在中层干部里算高工资了,可是他们当月的工资也不够买辆自行车的。

    光有钱还不行,还需要工业品券,买一辆自行车要7——8张工业品券,这种工业品券是每年每人才发一张,买手表、缝纫机都需要。所以,如果买这些“大件”,除了准备钱之外,还要凑足工业券才行。

    有了钱和工业券还不行,还要在商店认识熟人。当时中国牌子最响的自行车是上海生产的“永久”牌,第二位的是天津生产的“飞鸽”牌,第三位是上海生产的“凤凰”牌,第四位是山东生产的“大金鹿”牌。哈尔滨地产的是“孔雀”牌。那些名牌的自行车平时在商店里根本见不到,只有在商店里有熟人,再加上足够的钱和工业券,才能买到满意的自行车。

    现在,妈妈就给我买了这样一辆自行车。

    我是从妈妈的单位——太平区人民医院,一路推回到道里区家中,足有20里地。累得我满头大汗,因为我不会骑自行车!

    从小我们院的孩子们和我的同学们,很多人家里都没有自行车,可是他们都会骑,他们都是抓着谁家的自行车就去骑,有些孩子个子很小,骑上车腿都够不着脚蹬,就把腿伸到大梁下面够到对面来骑,俗称“掏档”。可是我从来不摸别人的自行车,甚至连坐自行车都不会,人家孩子可以追着飞跑的自行车一跳就坐上去,可是我非要先坐上去,然后人家再蹬起来才行,真是笨得可以,所以,都14岁了,妈妈给买了新自行车,竟然不会骑,还要推20里路弄回家!说实在的,推都不会,脚蹬子老磕碰着小腿和脚踝,一路上还经过几个大坡,很费了一番力气。等到家时,总算可以推得很好啦。

    新自行车非常漂亮,车身是黑色的亮漆,车把、车铃是电镀的,像镜子一样反着闪闪的光。车轮滚动,链条和飞轮发出悦耳的“达达”声。我用干净的布每天都要擦上几遍,让它一尘不染。

    第二天是个星期天,我推着自行车和爸爸妈妈到松花江边公园,爸爸和妈妈都试着骑了几圈,他们年青时都骑过,可是因为多年没有骑了,都不怎么熟练了。我用三天时间学会了骑自行车。

    自行车虽然是有锁的,但是也不敢放在楼下,每天都要把它扛上三楼放进家里。

    这辆自行车在我们家衷心耿耿地服务了10多年,我骑了两年后下乡走了弟弟又骑,最后是弟弟把它给丢失了。

    那时城市里对自行车的管理非常严格,每辆车都要上编号的车牌,每年还要年检、交税几元钱,在车的大梁上还要打号,交警发现无牌或无当年税牌的自行车就要查扣处罚。

    我用这辆自行车学会了骑车,一直到1994年自行车还是我主要的交通工具。时至今日,已经拥有轿车10年之后,我在北京的住所还放着一辆买了10多年的“凤凰”牌自行车,偶尔还骑一圈。骑上它,好象又回到40年前,回到14岁的青春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