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而一年期存款利率维持原有水平不动。16日,股市中的银行股出现了集体性跳水,工行、建行、招商、华夏、浦发、兴业、深发展等银行股悉数跌停。
显然,由于央行这一非对称降息的措施会导致银行利差缩小,在当前银行业超过80%的盈利来自利息收入的状态下,市场对银行股的估值下调是符合常理的。
事实上,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银行业前几年的幸福时光有可能成为往事,业绩的适度回落在所难免。首先,宏观经济周期影响。近年来国内银行盈利大幅提高,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我国的经济可能已经进入下行区间,这对银行经营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次,我国银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和银行业改革的推进十分不开的。银行业通过引资、上市、加强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等一些列措施,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是改革带来的溢出效应是逐步递减的,随着这一效应的逐步释放,也使得银行业一个高速增长的动力逐步减弱。
最后,银行业的竞争将会逐步加剧。从国内因素来看,银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必然会逐步推进,由商业银行自由定价的话,一定会出现个银行经营利差不断收窄的情况,给传统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压力。此外,外资银行国内市场的逐步扩张,也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竞争。
但也需看到,当前推动银行业发展的动力仍然强劲,行业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从此次降息来看,尽管银行的名义利差在缩小,但为防止经济下滑,未来银行的贷款额度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将给银行发展带来机遇。尽管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要高,但可通过收取更高的利息覆盖风险。当前银行业贷款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只要在风险控制方面能够跟得上业务的扩展,必然大有所为。
另一方面就中间业务来看,今年上半年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中间业务仍保持了高增长的态势,一旦股票市场回暖。中间业务必然能够实现更快的发展。从混业经营的发展来看,既是国际惯例,也是国内现实需要。当前的我国混业经营的程度依然较低,但是随着银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大量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综合化经营必将获得重大突破。这必然会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就未来影响银行业绩的因素而言,笔者认为,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房地产行业。特别是部分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很高,贷款集中于房地产行业,一旦房价走低,不良贷款率有可能反弹,侵蚀银行业绩。然而,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对银行业贷款压力测试显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整体下降20%,会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0.9%,而房价出现40%以上的跌幅,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才会明显增加。因此,当前房价出现合理下跌对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的影响较小,只要房地产业不出现大的问题,就不可能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太大的冲击。
其实,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来看,银行业并非一个高成长性、高利润率的行业。我国银行业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是种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特殊结果。因此,未来银行业绩出现一定的回落是属正常现象,随着这一回落,我国银行业将逐步从一个高增长阶段向稳定发展阶段过渡,这种过渡是银行业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
需看到,作为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银行的市场机会要远远多于境外大银行,因此,即便未来银行盈利回落,其业绩增长水平也会高于国际同行,而银行业又属于整体稳定性较高、风险相对较小的行业。因此,在当前银行市盈率已跌至10倍左右的市场氛围下,股价已出现明显超跌,继续看空银行股是非理性投资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