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公司外汇改革海外投资 |
一则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 “2007国际投资论坛”上表示,人民银行还将为企业“走出去”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支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制,简化手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便利。
另一则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透露,截至7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接近1.4万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
第二种策略为最优选择
细思一下,两则新闻的确存在因果关系。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态势日益加剧。这种局面导致经济出现了几大问题,一是外汇市场上美元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仅最近半年多时间就就增长了4000余亿。二是,央行为收购外汇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致使社会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房市引至资产价格大涨并加剧社会通胀压力。三是资产价格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形成恶性循环,资产价格上升吸引大量海外资本以各种合法的、非法的方式继续流入,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看来,如何解决双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确是我国宏观经济领域的头等大事。
当然,最简单也是被一些学者认为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大幅提高汇率,其思路是,与其让升值预期持续存在,不如让人民币一步升值到位。
事实上,此办法看似简单实则草率。人民币小幅升值未尝不可,而且,汇改后的两年多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小步升值之中。但人民币大幅升值或曰一步到位则断然不可,须知,我国目前仍属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在不断转型之中。在此背景下,如若大幅升值后果难料,极有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大面积的"杀伤",带来整体经济增长的滑坡。
因此,第二种策略,即周小川行长所讲的让企业"走出去"当为更优选择。因为,它一方面通过外汇流出将会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外汇储备,实现外部经济均衡;另一方面,企业购汇则意味着收缩国内流动性,将会缓解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因此能够在不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关键要创造条件让企业“走出去”
因此,当务之急是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首当其冲的应当是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取消不必要的管制,简化手续。
其实,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基于90年代外汇紧缺时期建立的,那时外汇储备被视为稀缺性资源,一直是鼓励流入而限制流出,因而采取了强制结售汇制度。应当说,这是一种不平衡的管理思路,但在当时也是可取的,因为它有利于国家掌握外汇资源,以有效应对金融风险。
但时过境迁,如上文所述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外汇管理政策当从"重流入、轻流出"转变为实现流入流出达到基本平衡。而且,从国际视野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企业只有融入到这个国际化的环境中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支持企业“走出去”,当前允许企业使用自有外汇或通过人民币购汇进行境外投资,提高用汇和汇出的便利化程度。为此,应当取消在外汇资金来源审核、购汇审核、利润汇回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简化购汇和用汇手续,比如,为了保证企业海外投资的可持续性,没有必要要求海外盈利一定要汇回国内。同时,对于居民投资海外市场(港股)也应在控制总体风险的的前提下尽早放开。
与此同时,还需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交易品种,要继续发展外汇远期、掉期等衍生品种,这不仅有利于均衡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建立,也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少"走出去"的后顾之忧。
特别是,当前还需将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从微观层面来看,中资金融机构选择海外扩张也是应对市场考验的必然选择,因为,海外扩张能够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以汇率风险为例,随着三家国有大型银行陆续在海外上市,它们募集的巨额外汇资金,在人民币连续升值的环境下正面临贬值风险。而通过海外扩张把外币进行投资,无疑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
而且,还要看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互动关系,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能够为本国企业的跨国发展"保驾护航"。比如,中资银行在为本国企业提供服务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企业多是中资银行的客户,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开户行为自己办理业务;中资银行由于已经掌握企业的详细信息,无需再作繁琐、消耗成本的调查以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所处行业状况等。并且在一致的文化背景下,本土的企业与银行的沟通自然更加有效。因此,支持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也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