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政协经济界的小组讨论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2007年铁道部实行春运票价不上浮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由此导致的价格扭曲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而且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吴老认为,春运铁路不涨价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理,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竞争性的价格都应该由供求决定,而不是由某种道德原则决定。
表面上看,吴老的此番置疑是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价格越高则需求越少,道理人所共知,因此价格上涨似乎可以有效缓解春运期间运力紧张、人满为患、票贩横行等状况。但笔者认为,吴老的见解运用于“五一”、“十一”等长假的客运上或许更有效,长假期间,出游的人数大大增加,很多旅游景点由于客流超过了容纳能力,对景点的设施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通过涨价来调节客流不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有利于对旅游景点的保护。
但这一的见解对春运是否真正有效,笔者深表怀疑。因为,吴老在这此忽视了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价格需求弹性的问题。通俗地解释,假如在“五一”长假期间铁路价格上涨20%能够使出游的旅客数量减少20%,那么,在春运期间票价上涨20%是否也会使回家探亲的客流减少20%?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五一”、“十一”长假的外出并非“必须”的行为,特别是随着当前各单位休假制度的完善,很多人看到长假客流太拥挤,都改在休假时出游,这也使得近几年长假客流呈不断减少之势。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对于绝大多数在外地工作的人而言,春节回家团聚都是“必须”的行为。特别是,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外辛苦劳作一年,心中的强烈愿望就是春节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今年春节期间,曾有民工为了过年徒步几百里回家,就是很好的例证。可见,春节票价的需求弹性要比“五一”等长假低得多。
因此,笔者认为,春运铁路不涨价并非像吴老所说是由某种道德原则决定,而恰恰是由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由于春运的价格需求弹性较低,因此一般幅度的涨价只会使铁道部的
垄断收入增加,而根本无法改变客运紧张的局面。2006年春运时铁道部曾将票价上浮了15%至20%,客流量还不是照样创出了历史新高?运力紧张的局面还不是比往年有增无减?
当然,弹性低并不意味着弹性为零,假如铁道部将票价硬性上涨几倍,客流大幅减少、春运井然有序的局面或许会出现,吴老所讲的“预期的效果”也将达到。但其结果是绝大部分农民工要么无法回家、要么徒步回家,毕竟没有谁愿意用几个月的工资来换一张车票。
不过,这时问题也真正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因为这的确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