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新地产》2009年6月号
散落在大都市圈之中的乡镇的开发必须各自找准发展的角色定位,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如何在城市区域化发展的模式中,寻找中心城区无法满足、同时又具备极大增长潜力的市场需求。
经常遇到一些欧美建筑、规划设计大师,当他们在参观我们中国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模型或图片展览时,往往惊讶得嘴都合不拢:“这是真的吗?你们真的会这么建吗?”当然,这些已经习惯于在西方已经“发达过了”的城市中修修补补、填补空白的规划、建筑师们,面对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开发规模,巨大的心理和视觉反差是很正常的。但是,这种莫名惊诧的背后其实或多或少包含着难以理解的疑问。
尤其是那些远离都市、目前尚处在一片田园风光的新市镇的开发,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一批规划和城市设计,几乎清一色都是密集的高楼、宏伟的广场以及宽阔的道路…而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蓝图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官员的“雄心”——吸引开发商来这里投资建设,让工厂在这里生产,让企业在这里办公,让商家在这里经营,让城里的居民到这里来工作、消费和居住,最终将他们管辖治理的行政区域由“农村”发展为“城市”!
“真的吗?”老外们惊叹中真正的潜台词也许是在问:这些有可能实施吗?美好的蓝图会变成现实吗?规划不一定能实现,更可怕的是即使实现了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在我们还没有看到什么成功案例的时候,失败的项目却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上海泰晤士小镇、浦江新城的壮观和了无人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建起来几乎没有真正运行过却已经开始衰败了。
每一个新城镇的规划人口都达到了十几万以上,然而这些人从哪里来?企业和个人为什么要远离中心城市到偏远的“新城镇”来购置物业、经营和生活?这些应该都是不难提出的问题,但却在这场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普遍被忽略了。也许是前景和目标都太“完美”、太具有“诱惑力”了,在加上我们又都基于一个响当当的原始驱动力——“发展是硬道理”!没错,发展的确是“硬道理”,但是发展的“可实现”应该才是更“硬”的道理。如果仅仅凭借发展地方经济的政治动机,没有社会经济逻辑的支撑以及市场需求要素的对接,那么再宏伟、再精彩的规划愿景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梦想。即使某些项目获得投资,达到阶段性建成的目标,那也只不过是一个更大、更长“噩梦”的开始!
与城市边缘地带自然蔓延开发的区域,以及依托TOD模式发展的新城相比,用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来吸引被中心城区高房价“挤出来”的购房者,这些距中心城区更遥远的乡镇显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因为对于城市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来说,其对于通勤成本、步行可达范围内的生活配套的敏感度非常高。
因此,散落在大都市圈之中的乡镇的开发必须各自找准发展的角色定位,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如何在城市区域化发展的模式中,寻找中心城区无法满足、同时又具备极大增长潜力的市场需求。比如乡村休闲需求、企业的会议和公关,以及对中心城区的商务密集不敏感,但对于生态环境、物业成本更敏感的研发、设计等创意型产业的聚集等。探索的解决方案可以各显神通,但都必须能够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谁来为建设投资以及未来持续经营的成本“买单”?
这种“政治乌托邦”的另外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对于乡镇开发的主体人群——农民的简单化处理模式。我们曾经以为,当农民从落后的自然村的农居迁往集中的、“像城市一样”的居住小区,就算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就算是实现了“城市化”的进程,完成了对农民的救赎。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农民们一方面被割裂了与农田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在“仿制的城市”里成为无所适从的、末流的“城市居民”。
所以,大都市圈中新城镇成功的开发模式,还必须建立与农民的新的农作业模式相结合,整体提升农业价值的基础上,这样才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现代化的生活,也才能实现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可持续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