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家星闻》:我与38位影视明星的约会

(2012-01-19 16:16:58)
标签:

杂谈


《独家星闻》:我与38位影视明星的约会 《独家星闻》:我与38位影视明星的约会 《独家星闻》:我与38位影视明星的约会

   这是一本关于明星的书。38位当红影视演员和导演的深度访谈,台前幕后故事的独家揭秘,270余幅的明星高清写真照,使《独家星闻》在2012全国图书订货会上受到关注,新浪读书频道做了重点报道并将选载书中的部分章节。现将记者采访明星过程中的点滴趣闻披露如下,以飨读者。
 《独家星闻》:我与38位影视明星的约会

《独家星闻》:我与38位影视明星的约会



《独家星闻》:我与38位影视明星的约会 《独家星闻》:我与38位影视明星的约会
  每天当您打开电视、浏览网页和翻阅报刊杂志时,最夺人眼球的部分往往离不开名人和明星。而文娱记者的职责便是在名人与受众之间搭建一个平台,让受众了解名人,让名人了解受众。
  做为一家跻身世界报业百强的主流媒体,今晚报从创刊伊始便十分重视名人明星访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譬如,我们的主要兴趣和视角不是放在名人的绯闻隐私和日常琐事上,而是放在最能体现名人明星价值的方面——艺术创作上,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从而保持了较高的格调。
  《独家星闻》便是记者在“老杜名人工作室”出版200期之际,从中精选38位当红影星明星、大牌导演的深度访谈文章的结集,即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
  日前,在2012全国图书订货会上,《独家星闻》受到媒体和书商的关注,新浪读书频道做了重点报道并将选载书中的部分章节。现将记者采访明星过程中的点滴趣闻披露如下,以飨读者。
                  倪萍李雪健:视受访为“创作”
  2011年2月20日,倪萍来天津图书大厦签售《姥姥语录》。中午,她和助手小倩如约走进南京路一家星级酒店的大堂,恭候已久的记者手捧一束鲜花迎上前去。
  “戏有点过了呵!”一向质朴低调的倪萍,有几分嗔怪地说。
  “不是作秀,是真心欢迎你!”记者诚恳地纠正道。
  倪萍,从亿万观众瞩目的央视主持人位置退出后,便一头扎进她的老本行影视表演中,从此仿佛与世隔绝,音讯杳无,除了在一部部表现东方女性传统美德的影视作品中一展本色外,便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了。但记者却有幸数次破例独家采访她。认识倪萍已24年,其间,记者不仅在她事业发展的每个节点都予以关注和报道,还为她举办过《倪萍的〈日子〉暨主持风格研讨会》,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一种清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2009岁末,倪萍主演的电视剧《美丽的事》热播时,记者联系她的助手小倩,提出采访要求并传去了采访题纲。令人颇为意外的是,倪萍不仅欣然接受采访,还采用了笔答的形式,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回复,颇具专业水准,看得出是费了一番心思。试举几例:
  问:选择离开央视后不后悔?
  答:选择没有绝对意义的对和错,只想“得”不想“失”,你就永远拷贝和重复生活,而重复是没有意思的。
  问:表演为何让你欲罢不能?
  答:演员这个职业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走红毯,还有之前那些别的职业永远无法给予的体验的魅力。你可以在戏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可以品尝一切假设。
  问:你在央视赈灾义演上慷慨解囊后,网民评价你是“最美女人”。
  答:挣得多,就该捐得多。“一个人不偷东西还要表扬吗?”——姥姥语录。
  与李雪健的关系也是这样。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渴望》,到来津拍摄《往事如烟》,记者多次现场探班,追踪报道,李雪健为人为艺的质朴真诚有口皆碑,可信可交。2008年夏,他又有新剧开播,记者专程赴北京昌平采访,大病已愈的李雪健在爱妻于海丹陪同下赴约,一见面便告诉记者,“你的这次采访,我是当做一次创作来对待的。”后来,雪健在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还专门提到他与记者的友谊。每年新春,记者还会收到雪健夫妇寄送的精致礼物。明星与记者的关系能处得如此亲近融洽,在演艺圈中是并不多见的。
                刘晓庆阎妮:是朋友,就要敞开心扉
  “喂,你好,是阎妮吗?我是今晚报的老杜,《武林外传》热播时,我们在今晚大厦搞过观众见面会,还记得吗?”
  “你是老杜呵,我当然记得……”
  当你向一位明星提出采访要求时,有一面之交总比素昧平生更容易被对方接纳——当时,她刚荣获了一个最佳女演员奖。
  “这样吧老杜,明天我一天都在外面拍片子,可能要到晚上才结束,我们明天晚上谈吧!”
  第二天用了半天时间上网查资料,准备采访题纲。晚上十点给阎妮拨通电话,对方却一通报歉:“对不呀老杜,我还没收工呢,这样吧,一会儿收工我把电话给你拨过去!”
  后面的情景就像默片时代的电影字幕那样:
  过了一小时。
  又过了一小时。
  大约凌晨一点左右,记者睡着了。
  一觉醒来,在手机上见到阎妮的一条留言:“老杜,我还没收工,咱们改在明天上午十点通话吧!”
  留言时间为凌晨一点十五分。
  第二天上午采访如期进行。电话那头的阎妮仿佛刚刚睡醒,柔声细语,充满倦意,完全没有了“同福客栈”佟掌柜的风风火火和一口陕西腔调。但我们谈得还算松弛和投机,话题也从佟掌柜、“谋女郎”和张小五,谈到女人的容貌和智慧。文章的题目则是对她个性特点的概括:《魅力,来自成熟的韵味》。
  记者与明星的关系,在多数情形下是一次性的;也有一些明星,经多次接触,相识相知,成为相互信赖的朋友。例如刘晓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她来天津望海楼拍摄电影《春妮》,到2000年率电视剧《皇嫂田桂花》主创来津研讨联欢,为数百观众签名手指磨出了水泡,与今晚报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当刘晓庆税案结案复出后,一度三缄其口,拒绝一切媒体采访,记者却可以以私人朋友的身分与她交谈,并发表独家新闻《当演员比当老板舒服》。其后,她每次来津演出、录节目、过生日,记者都有幸成为她的座上客。在最近的一次交谈中,当记者问到很多人都关心她为何越来越显得年轻漂亮时,晓庆坦然作答:女人年轻美丽不是因为整容或养颜有术,而是因为心态好。信哉!
                  陈数:红色礼盒的文化寓意
  2011年9月下旬,记者收到刚刚在印尼巴厘岛完婚的陈数快递来的一个红色大礼盒。打开大礼盒,内藏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个精致小盒,中心位置是一盒印有“好”字的巧克力,象征着陈数(女)和赵胤胤(子)夫妇甜甜蜜蜜,共度“柴、米、油、盐、酱、醋、茶”和与之对应的“棋、琴、书、画、诗、酒、花”的美好物质和精神生活。
  在近年来的明星婚礼大战中,陈数和赵胤胤的婚礼简约而浪漫,洋溢着一种文化意境。这与记者所熟知的陈数的优雅气质和文化修养,是有直接关系的。在影视明星中,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并不罕见,陈数给人印象尤深。当记者提议围绕她婚礼的文化意境做篇文章时,她欣然允诺并发来短信说:“谢谢你对我们的祝福,您是我非常尊敬的媒体界的前辈,感谢您这几年见证我的成长,支持我的进步。由您提议并做这个话题还真是合适。”
  第一次采访陈数,是2009年她主演的《倾城之恋》热播时。这位被名导高希希赞为“中国穿旗袍最漂亮的女演员”,在谈及对艺术、对人物的理解和演绎,以及演员自身的气质和文化修练等问题时,同样有着令人刮目的独到见解。从《倾城之恋》中温婉雍容的海派淑女,到《铁梨花》中亦柔亦刚、带有几分野性的“铁梨花”,陈数以成功的表演证明了她的实力、技巧和可塑性。第二次采访陈数时,还发生了一个小花絮:采访地点定在名作家海岩经营的北京昆仑大饭店“岩酒廊”里。就在老杜边品茗边恭候陈数时,海岩与几位饭店高管来酒廊研究工作。机不可失,记者当即递上名片,自我介绍一番。恰在这时,陈数匆匆走进酒廊,于是,刚刚结识海岩的记者,俨然成了他们的介绍人:“这位是海岩!”“你好,久仰大名!”“这位是陈数!”“你好,看过你的电视剧!”
    其实,陈数才是记者与海岩的真正“介绍人”。
                  濮存昕:京津城际列车上的对话
  采访濮存昕是在天津到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进行的。2009年国庆节前夕,濮存昕来天津电视台录制国庆晚会,上午录完节目,下午还要赶回北京,参加北京人艺话剧《窝头会馆》的排练。与濮存昕通话商量后,他提出一个建议:“我一会儿乘高铁回北京,我们可以在列车上谈”。天津到北京全程只需半个小时,采访必须分秒必争。就这样,我们从候车大厅开始聊,一直聊到上车,在车厢落座后又接着谈。其间,不时有女孩子认出他,亲热地与他打个招呼,挥挥手,他也礼貌地回应一下,并未打断我们交谈的思路。“名人,也要安分守已”,在演艺圈里一向阳光、口碑好的濮存昕,说的是真心话。《名人,也要安分守已》于是就成了记者文章的标题。
                  宋佳:80后的“盛女宣言”
  冯巩曾自嘲是“中老年妇女的偶像”,记者算不上偶像,却有自己的读者群体。一向以为看记者文章的多是中老年人,因为记者的采写对象,确实以老艺术家和有一定资历的名人明星为主。
  得知记者的文章在青年人中也有市场,是2009年。当时,一位中国民航大学学生会的活动部长先是打电话,后又发来电子邮件,欲邀记者到大学为学生们演讲,题目都拟好了,即《我和名人的那些事》。怎奈记者是用笔“说话”的,没有上台演讲的口才和经历,只能再三推辞。至今忆起,仍怀愧疚之心。
  记者采访过的80后明星少之又少,除了天津青年歌唱家杨梅之外,便是宋佳了。
  宋佳是近年来相当活跃的影视明星,在她主演的《大女当嫁》开播时,记者与之进行了一次有趣对话。快人快语的宋佳毫不掩饰地表述了她对作品中和生活中所谓“剩女”的见解。在她的“字典”中,“剩女”变成了“盛女”,坦言“女人,有权让自己盛开如花”,仿佛是一篇“盛女宣言”……
  “纵笔写名人,俯首为知音”,是记者为热心读者的题字,也是记者写作的动力。曾有数位今晚报忠实读者,将《老杜名人工作室》的剪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令记者感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大众需要了解明星,明星需要大众理解,而记者,便是联结他们心灵的桥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