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个画面,驱使着张艺谋历时五年、耗资五亿,以普世价值观和全球视角,精心打造了这部讲述十三位秦淮歌妓为拯救十三个学生舍身取义的《金陵十三钗》。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与人性的史诗大片,悲壮而凄美、冷峻而温情,悲壮得令人震憾,凄美得令人心碎。好故事,好演员,好的视觉呈现和五年磨一戏的艺术创造精神,是《金陵十三钗》成功的秘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灵魂人物——张艺谋。
做为新中国第五代导演,进入新世纪的张艺谋艺途并不平坦,由他执导的古装大片《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饱受诟病,到《三枪拍案惊奇》更陷入低谷。而《金陵十三钗》则是一部“翻身”之作,代表了张艺谋电影的最高水准。
据最新数据,《金陵十三钗》从本月15日正式上映,截至18日,总票房已突破1.5亿。“新画面”老总张伟平自信满满地声称:这只是个开头,真正的“发力”还在后面。
走向世界,问鼎奥斯卡,是中国电影人的一个集体梦想,如今,它朝着这个方向又前进了一步。
剧本是一剧之本,故事是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主要元素,这似乎已是老生常谈。但在《金陵十三钗》之前,张艺谋的每部古装大片,都被指为“有画面而无故事”。不会讲故事,似乎已成了中国电影编导的通病和最大软肋。
2006年,张艺谋看了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立即产生了创作冲动:“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希望把它拍成电影……虽然南京大屠杀题材已拍了不少影片,我倒觉得这恰恰是最挑战我的。在同类题材中,越有个性就越有价值,对此,我是有充分自信的。”
严歌苓乃当今文坛奇女子,以中英双语写作,不仅题材涉猎广泛,且多产高质。作品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阐释,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对社会低层人物的人文关怀,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深刻的哲思。其代表作《小姨多鹤》、《扶桑》、《天浴》等脍炙人口,多部作品被搬上银屏。
严歌苓怎样想起写《金陵十三钗》呢?
原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严歌苓在研究延安时代三位美国记者中国之行的史料时,发现埃德加·斯诺书中提到一本《魏特琳日记》,便顺藤摸瓜,了解到金陵女子大学教务长魏特琳在日记中披露的一段史实:南京陷落后,日本军方要求学校交出100个女学生,否则便在学校驻军。当时有20多个在校避难的妓女站出来,使女学生摆脱了厄运。这件事深深震撼了严歌苓,成为她创作小说《金陵十三钗》的依据和原型。
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便保留了这个故事的核心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请他的老朋友、作家刘恒操刀改编。“2008年5月,我看了他的《金陵十三钗》二稿,给我一个很大惊喜,歌苓也给予高度评价,使我信心大增,看来这件事要成!以后又多次修改,基本上严丝合缝了,才投入拍摄……”张艺谋回忆道。
《金陵十三钗》的英文译名为《战争之花》,意喻一群战争废墟上盛开的艳丽野花,用生命拯救了一群素朴纯洁的百合花,由此讴歌了烈焰中的人性之美,感天动地,摧人泪下。
电影做为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视觉呈现和影像造型是带领观众进入某种特定环境氛围的重要艺术手段。而电影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恰恰具有这样的审美眼光和专业水准。
从形象、气质到风韵,倪妮皆不同于以往的“谋女郎”,对此张艺谋解释说,《红高粱》和《我的父亲母亲》,要的就是村妞,要有乡土气息;而墨玉做为秦淮头牌,气质风韵完全不同,所以在人物造型上必须有时代特点和职业特点,要符合她的身分和个性。为此,化妆师为倪妮定妆时,将她的头发烫成三十年代时髦的“大波浪”,眉毛画得极细,有如月牙一样弯,眼角飞起的眼线“飞”得很高,嘴巴则涂成“烈火红唇”。生活中的倪妮本不算美女,她衣着朴素,文静娴雅,但化好妆容,穿上造型大师张叔平为她设计的旗袍,变身“玉墨”走到镜头前时,则霎时风流妩媚,摇曳生姿,举手投足、颦笑之间,尽显上世纪三十年代秦淮风尘女子的万种风情,仿佛从画中走出一般。
非表演科班出身的倪妮,被张艺谋“雪藏”四年,进行了表演、台词、形体等全方位的训练,抽烟、喝酒、打麻将、书法、评弹、穿旗袍走路,样样千锤百炼,终于从“形”到“神”,变成一个活色生香的金陵名妓“玉墨”。
在《金陵十三钗》新书首发式上,倪妮曾当场飙泪,细问缘由,原来张艺谋的循循善诱深深感动了她:“有一场戏,我跟贝尔提起从前也在教会学校上学,拍了多次都不能入戏,大家饿着肚子等我,自己深感过意不去。这时导演安慰我说,你不要有太多想法,没关系,一遍遍来,大家都是为你服务的。我眼泪一下就出来了。他这人从不发火,永远笑容满面,让人感到很温暖。”
影片中有一场倪妮与贝尔的“床戏”,也曾让张艺谋颇费周章。在他看来,这样沉重的题材,拍“床戏”一定要慎重处理。他想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有一段真情,一定会凄美动人。结果,这场戏被拍得很干净,也很美。
“Action!”坐在监视器前的张艺谋下达了开拍指令。
克里斯蒂安·贝尔,2011年刚刚凭借电影《斗士》荣获83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好莱坞大牌明星,高大魁梧,蓄着一脸大胡子,一袭黑色神父装束出现在镜头中,一股强大气场瞬间笼罩了片场。第一组镜头,是拍摄他醉酒后躺在教堂地板上被人唤醒,一共拍了四条,贝尔变换了四种睡姿,每一种都很好,让“老谋子”难以取舍。
“Cut!”张艺谋满意地挥了一下手臂。
“我开始时不确定,导演是否假装不懂英文”,贝尔耸耸肩,做了个鬼脸,“因为在现场,他一直是用英文下达拍摄指令的。”
殊不知,张艺谋可能只会这几句英语。
亲眼目睹张艺谋与贝尔合作的倪妮笑着说:“在攒戏过程中,可能贝尔说,哎,我有这么个想法,张导用中文回答,我觉得这样也不错,然后两人说的恰好是同一件事,这种巧合出现过多次,让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贝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很有表演天分。有一场戏,一个女学生与企图强暴她的日本兵搏斗,从楼上摔下,血流满地。贝尔悲痛地上前摸她的脉,发现女孩已死,眼泪马上夺眶而出。这场戏我本来没打算让他哭的,结果演员的情绪自然真实地流露出来……这家伙真厉害!”张艺谋不禁感叹道。
更让他意料不到的是,贝尔进组时拒住五星级酒店,坚持与大家同甘共苦。“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一个人在这里,没有助理,没有经纪人,没有任何要求,就是工作、拍电影,十分低调,一点没有大明星的架子。这种认真敬业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贝尔眼中的“老谋子”也同样优秀:“导演很有幽默感,很爱笑,面部表情很丰富,肢体语言也很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画面非常精美,能让各个艺术部门服从全片的叙事风格。我相信任意从片中截取20分钟,都会是很棒的故事,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
贝尔刚来时,张艺谋为他准备了一大摞书,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的,然后两人一起沟通,讨论和修改表演方案。到后来双方的合作已默契到不等翻译来翻,彼此已猜透对方的心思了。
张艺谋的团队是个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除了贝尔,威廉姆斯特效团队制造的宏大战争场面堪比好莱坞大片,也令人叹为观止。拍摄现场,演职员中,中文、英文、日文、德文,相互混杂,有人诙谐地称之为“洋明星打工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影人越来越有国际胸怀、国际视角,中国电影正在与世界接轨的可喜现实。
好莱坞大牌导演卡梅隆耗时九年,精心打造科幻大片《阿凡达》,曾一度传为佳话。如今,张艺谋拍摄《金陵十三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样本。
《金陵十三钗》的创作从2006年到今年,历时五载,耗资五亿,创下中国电影最高资金投入的纪录。2008年张艺谋执导北京奥运开幕式后,即与严歌苓敲定了剧本大纲,到2010年12月定稿,三年中剧本反复修改达数十稿,工程之大,可想而知。
在拍摄准备上,副导演历时三年,跑遍全国数十家艺术院校,遴选会说英语和南京话的演员,应试者达两万余人。2010年10月,“千唤万唤始出来”的“十三钗”齐集北京,大幕即将拉开。而剧中所有外景、道具、服装、化妆、军械等,均经过严格考证,力求忠于历史原貌。特效团队还进行了人体中弹喷血试验、坦克爆炸试验等。
最能表现张艺谋执着精神的事例是,为了完美表现一个女孩(书娟)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观察外部世界这一重场戏,美工师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研发制作这块彩色玻璃,使颜色既不能太厚(不通透),又不能太薄(不艳丽);颜色过关后,还要用弹弓打出一个破洞,洞口也要大小适宜。张艺谋脑海中那个“十三钗”初入教堂的唯美画面,也是拍到第七遍,即彩色玻璃合格后,才终于“定格”的。
如今,当您置身影院,感受《金陵十三钗》那震撼人心的故事和颇具国际大片气质的精美画面时,想必会从中悟出一些门道。在一个流行快餐文化和追逐急功近利的时代,张艺谋和他的团队“五年磨一戏”是一个非凡举动,而只有对艺术充满敬畏心理,以真诚和执着的态度投入其中的人,才可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