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杜仲华
杜仲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13
  • 关注人气:2,2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连群:我为何“擅改”《香莲案》

(2011-11-24 17:27:00)
标签:

杂谈

刘连群:我为何“擅改”《香莲案》

 

    他本是位作家,写过《马三立别传》和多部小说及影视作品;而对京剧的痴迷和研究又使他登上央视戏曲大舞台,担任大赛和晚会的评委及策划。近日,他新编的京剧《香莲案》又在中国京剧节上荣获一等奖,使作风一贯低调严谨的他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刘连群:我为何“擅改”《香莲案》
刘连群:我为何“擅改”《香莲案》 刘连群:我为何“擅改”《香莲案》
  与刘连群约谈时,他的新编京剧《香莲案》尚未在中国京剧节上获奖,而数度在津公演戏迷反应热烈、专家好评如潮,让许多看过的人隐隐感到:这部以现代视角全新演绎和丰富经典,又未“颠覆”传统的大戏,获奖已如“探囊取物”了。
  有关刘连群的艺术简历是这样写的:
  “刘连群,戏剧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协会员,天津剧协副主席,天津艺研所名誉所长,多年从事文学、影视创作,近年又专事京剧艺术研究,多次担任央视戏曲晚会策划、撰稿及大赛评委……”
  记者所认识和了解的刘连群当然要生动具体得多: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衣着朴素,中规中矩,鼻梁上喜欢架副深色眼镜,笑起来爽快而坦诚。与那些主要靠思维和笔杆“说话”的文人不同,他口才很好,每在镜头前发言时,总是侃侃而谈,有板有眼,逻辑缜密。在一般公共场合,他严谨而低调,从不显山露水,而一旦到了京剧圈里,便如众星捧月一般,形成强大气场。所以我们一旦开聊便很难打住,直到太阳落山、咖啡杯几次露底、担心夜里会失眠时,才赶紧画上一个句号。
  临别,他送记者一本再版的《马三立别传》,翻到页末,赫然见到成书日期,才知两稿之间竟整整相隔了20年!这20年如果不是“献身”京剧艺术,他该又有不少文学作品问世吧?
  “我是被京剧界拽走的……”他笑言,一副无怨无悔,又有几分无奈的样子。
                     有渊源,才被京剧界“招安”
  连群的从艺经历有点“杂”。
  他生于北京,父亲是京城富商,酷爱京剧,由此结交了不少名伶,许多大师名角都是他的座上客,这些人的身影深深印在连群童年的记忆中。
  连群自幼随父母去戏园看戏,向名票学戏,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渐渐成了小戏迷。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津门票界名宿李厚康和民国大总统曹锟的女儿曹士贞,后者向天津谭派名票“夏山楼主”学戏,每天上午吊嗓,吊完嗓,便叫连群也唱一段儿。年龄稍大,他又受到杨宝森、厉慧良、张世麟、杨荣环、程正泰等人的熏染,对京剧艺术不仅热爱,且有了一定鉴赏力。“我现在能够谈论京剧,这是很重要的经历”,连群说。
  但连群更大的兴趣是文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不仅出版了传记文学《马三立别传》,还涉足影视,创作过电视剧《三不管》(合作)、电影电视《岁岁重阳》等。此外还有不少小说、杂文、随笔见诸报刊,出过作品集,得过文学奖,小说还曾入选日本大学教材,多篇梨园题材的作品被《小说月报》转载。
  真正使他与京剧艺术结缘的,是天津文联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办的《剧坛》杂志。《剧坛》的编辑达生急需刊发一篇介绍京剧演员的稿子,便邀连群写了一篇《哈宝山的配角艺术》。由于对京剧的熟悉和了解,也由于有文学功底,连群这篇文章既专业、又很生动,发表后广受好评,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渐渐被京剧界“招安”了。谈及个中原因,连群这样分析道:“大概是既懂戏、又懂文学和理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稀缺吧,所以我就被动地被拽到了戏曲界。”
                用细节,体现“音配像”历史纵深感

刘连群:我为何“擅改”《香莲案》


  新世纪初以来,连群在央视音乐戏曲频道的“出镜率”很高,多次在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上担任评委,并成为央视各种戏曲晚会的策划和撰稿。其中,2002年“庆祝京剧音配像胜利完成电视晚会”,是他经历的政治性最强、难度最大、最具开拓性的策划。音配像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抢救性工程。它采取将京剧大师的录音配上图像的方式,将京剧经典剧目保留下来。如何寻找一个融说(访谈)、演(节目表演)、看(大屏幕图像)为一体的形式,说清楚音配像的来龙去脉,体现李瑞环同志“要有历史纵深感”的要求,便成为摆在晚会策划者前面的一道最大课题。
  为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央视全台总动员,孟欣率领一批精兵强将,集思广议;台长赵化勇每周听一次方案汇报,但两三个月过去,仍一筹莫展。
  这时,连群忽然想到:影像技术传入中国,首先是与京剧结合的,即1905年中国诞生的首部电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而音配像,实际上是现代音像技术与古老戏曲艺术的一次结合。所谓“纵深感”,就要从电影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说起。找到这个“源头”,整个线索就提溜起来了。
  那天夜里,再度召开策划会,连群思虑成熟,觉得是“揭锅”的时候了。恰恰这时,导演点将了:“连群,你一直未开口,谈谈你的想法吧!”连群一说完,全场兴奋起来:原来突破口在这儿呢!于是撰写晚会台本的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到连群头上。
    “我能胜任这项工作,也是得益于我的文学和影视根底”,连群对记者说,“这样一台晚会,如果只是一些水词儿、口号和节目的罗列,不可能打动人;真正打动人的是那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和生活细节,而这正是作家和编剧的长项。”
  晚会的第一组话题从谭鑫培的《定军山》开始,请当年看过这部电影、97岁高龄的老戏迷刘曾复,中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主演梅兰芳的后代梅葆玖做为历史见证人,畅谈京剧与影视艺术的渊源。到李世济出场时,则请她向观众讲述珍藏的一只小玉靴背后的故事:15岁时,程砚秋认她为干女儿,送她一件小玉靴做“见面礼”。睹物思人,李世济感慨万分:“恩师为何送我小玉靴?就是为了让我沿着京剧艺术的路走下去,不要回头……”
  以影视技术与京剧相结合这个“梁子”,穿插进老艺术家珍贵的历史轶事,整台晚会马上有了焦点、亮点,有了历史的纵深感。晚会还通过大屏幕向为京剧音配像献身的谢国祥先生致敬。大屏幕上出现了汽车雨刷器的画面,表现谢国祥在世时,每天奔波于京津之间,风雨无阻,最后劳累而死的感人场景……
              《兰亭序》的启示:“摹本”也能传承艺术
  不久前,为庆祝京剧音配像播出15周年,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央视隆重推出一台“功业千秋”大型电视晚会,其策划和撰稿仍是连群。“这次晚会难度更大。上次是谈音配像是怎么回事,这次是谈音配像的意义和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从宏观上、艺术上已把这件事说透了,又首创了一种崭新的戏曲晚会模式,很难再有大的突破了……”
  怎么办?连群在下榻的宾馆里苦思冥想。一天,他重又翻阅李瑞环同志2007年关于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总结讲话,其中一段论述让他顿觉眼前一亮: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行书的极品,后人学书,必学《兰亭序》。可是《兰亭序》真迹已失,皆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摹本。音配像就是摹本。《兰亭序》通过摹本也能传承书法艺术,京剧老艺术家不在了,由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人配像,也是一种传承前人经典的范本。
    连群这下找到感觉了。他忽然想起,有一次张克在舞台上把一付别人送他的谭鑫培用过的鼓槌送还谭家后人。这付鼓槌是百年前光绪皇帝的弟弟送给谭鑫培的,用花梨紫檀制成,堪为宝物。于是就想在鼓槌上做点文章。他请梅葆玖、迟金声谈音配像中有哪些“摹本”,有哪些绝版;又把谭元寿请到台上,他是唯一一人给五位大师(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余叔岩、李少春)配像的名家。主持人问,听说您还有一件珍贵的纪念品?由此引出百年间传了五代人的鼓槌的来历。因访谈过后有京剧曲牌联奏,于是主持人乘势邀请谭、梅二人为联奏开奏击鼓。当他们从访谈区走向表演区时,乐队全体起立,向老艺术家致敬。在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京剧的百年传承关系便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晚会还以叶少兰收藏的父亲叶盛兰贫困潦倒时借钱买来的一台老式录音机,表现出:对老艺术家来说,最想留给后人的就是自己的艺术经验和作品。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通过音配像的形式保留下来,意义非同凡响。
              《香莲案》,丰富而非“颠覆”经典

刘连群:我为何“擅改”《香莲案》


  在连群看来,评论和创作是“矛”和“盾”的关系。所以,当他将家喻户晓、已成经典的秦香莲和陈世美的故事改编成京剧《香莲案》时,圈内马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你是搞理论的,怎么写起剧本来了?另一种是:听说你要为陈世美翻案?
  “现在常说,不要擅动经典,要有敬畏之心,这是对的,”连群肯定之后又将话锋一转:“我认为京剧的经典性有三个方面:一故事本身的经典性,二剧本的经典性,三表演的经典性,只有三者俱备才堪称经典。现在的情况是:那些穿越了历史并被奉为普世价值观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京剧大师的艺术是很难超越的,但文本却是在不断加工和变化的——这种变化不应是对经典的颠覆,而是一种丰富和创造,是在传承中另辟蹊径,提供一个与老版本并存的、以全新视角诠释经典的新版本,这有何不可呢?……”
    连群告诉记者,这个戏也是因影视而起,2003年,央视请他将《秦香莲》改编成6集戏曲电视剧,改编中他对人物行为和一些情节的合理性产生了疑问,例如,为何现在有些年轻人对秦香莲缺少共鸣?是否对她女性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还有展示的空间?另外,他也想深入探索一个知识分子的精英,当身分地位发生变化时,经不住诱惑,灵魂是怎样堕落,人格是怎样崩溃的?
    电视剧拍完后,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希望把这个戏搬到京剧舞台上。他问连群,“能否再创点新?”“出新可要冒风险呀!”“弄一下试试”。连群按自己思路改了一遍,王平一看怔了:“跟原来不一样了,观众能接受吗?”这也正是连群和剧组许多人所担心的。此后一年多时间,他们一直为此纠结不已。不料,《香莲案》一公演,观众不仅接受了,而且反响强烈。看来,不能低估观众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香莲案》用现代观念演绎经典,情节更合理,人物行为更可信,同时又未丢掉京剧的本体,包括水袖、髯口,唱念做舞,都“移步不换形”,保持了京剧写意、虚拟和程式化三大特征,保持了京剧固有的意境和神韵。连群特别强调,《香莲案》的成功是剧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为年轻而富有才华的演员如吕洋、凌珂、王嘉庆等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传承中提升创造能力,有创造才能成为大师。
  从作家到评论家,从大赛评委、晚会策划到剧本创作,连群说他的每一步都是被动的,但每一步都走过来了。因为他懂得:这是时代的需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他愿为此而奉献全部心血和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