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黄志忠属于那种“大器晚成”的演员,一米八的魁梧身材,古铜色的面庞,眉宇间透着坚毅与自信。在热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远征军》中,他饰演了在历史进程中投笔从戎、叱咤风云的铁血男儿;而明晚在天津卫视开播的家庭情感剧《家常菜》中,他脱下战袍,变身为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国营食堂厨师形象,用他一生的守候,完成了一个男人对家庭的庄严承诺。
1969年出生于天津的黄志忠,早在天津四十中学(今民族中学)读初中时,身高便已接近一米八0。他八岁开始打篮球、十三、四岁进入业余体校成为一名篮球队员。打了三、四年篮球,又做了几年其他工作后,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从此走上一条表演艺术之路。十几年来,他以从容淡泊的心态,默默无闻地一部部拍戏,不断积蓄着能量,终于有一天,当机会降临时,他的“惊鸿一瞥”令人眼前一亮。在张黎执导的年代大戏《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他与孙红雷分别饰演了杨立仁、杨立青兄弟俩,因信仰不同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黄志忠也因此荣获2010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演员称号。在不久前热播的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和明晚开播的《家常菜》中,黄志忠的表演亦是可圈可点,充分证明了他跻身一线演员的不凡实力。
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黄志忠畅谈了自己的坎坷星途,笑称自己不是“撑杆跳”演员,没有一举成名的运气,一路摸爬滚打,是成长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黄志忠:成长,是每个演员的必经之路。我当然也希望一出道就能碰到一部好戏、一个好的创作团队,这样可省却很多在路上行走的时间。但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运气。我在中戏上学时,功课压得很紧,四年下来,每人都做了几百个片断,小说片断呀,剧本片断呀,业余还加了写作课、音乐课等等。老师不希望我们在学期间接拍影视作品,所以我们的表演基础打得很牢、很扎实。中戏毕业后,北漂的日子非常艰苦。当时我们两个人租一间六平米的半地下室,屋里永远是潮乎乎的,空气异常沉闷。最初我们不断接戏,因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才有精力考虑别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拍摄的这些影视作品,都代表了你的成长、你在路上的行走,都特别有必要有好处:不管是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演技的逐渐成熟,还是身心的磨练,都是量的堆积,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质的变化。在这期间,虽然也有等待,也有焦虑,仍感到挺幸福的。
记者: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你在事业的低靡期是如何等待机遇的,是否做了一些文化上的准备?
黄志忠:当然。主要是看书嘛,这是我们的行业习惯,从在中戏时就培养出来了。我的书看得很杂,各种各样的知识、营养都需要摄取;还要留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以及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这都是创作的“源头活水”。看书时,遇到好的人物心理、人物状态的描写,都要装到自己脑子里,拍戏时遇到一个角色之后,就能把它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用到角色身上,可能会比剧本的提示更丰富、更立体。
黄志忠: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是。因为很多制片人通过这部戏认识了我,以后的片约可能会更多,选择余地也更大。但我说过,杨立仁这个角色我没花费太大精力,因为故事离我们比较近,有大量图文资料可以读到、参考到。实际上对我来说发挥最好的还是《大明王朝》中的海瑞,在古装剧中这是一部非常捧的作品。一个好演员,遇到一个好剧本、好团队,就像卷入一场恋爱似的,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让你对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而不见,这种创作是非常幸福的。我非常怀念这个团队和导演张黎。那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摄影棚,地上掉根铁钉都听得见,那么安静,那么专注。导演没来,工作人员已将所有准备工作做好,演员到现场没有带剧本的——早背得烂熟于心了。一个作品的生命力,与整个团队的创作氛围是息息相关的。
记者:不久前刚刚播完的《中国远征军》,是你演艺生涯的又一个亮点。听说你为此做了大量案头工作,认为这部反映真实历史、震撼人心的电视剧中的男主角韩绍功,是一个“值得拿命去拼的角色”,是这样吗?你是如何理解和塑造这个人物的?
黄志忠:我是在拍《家常菜》时接到《中国远征军》这个剧本的。剧中所反映的这段历史在以前的影视作品中是个空白。它所表达的情怀、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一下子就把我“震”了。但老实说,我对当时的剧本并不满意,另外我也没有准备好,所以搁置了几个月。好在制片方非常有诚意地等着我,制片人又与我交谈了一次,把我希望修改的东西、达到的高度都满足了。剧中的许多戏,都是我们后来调整、充实进来的。为使自己进入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我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包括观看凤凰卫视的专题片《中国远征军》,还有《探索·发现》中披露的有关史实,然后怀着一种敬畏之心投入创作。
在《中国远征军》中,我饰演的韩绍功是一个虚构的中层军官,他是一个悲情主义者,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他身上流淌着传统文化血液中的忠、孝、情、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关系的构建,折射出历史和人性的光辉。韩绍功确实是一个值得我拿生命去拼的角色。剧中有大量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我都坚持亲自完成、不用替身。在炸点之间奔跑时,我可以感到爆炸冲击波掀起的碎石在我耳旁呼啸,而这时只能把危险置之度外,因为我太希望通过这部戏来传递一些东西,让这段历史引起今人的关注了。在此期间,我在云南台做了十集专题片的主持工作,完全是尽义务、零片酬。播出那天,我还到腾冲的烈士陵园去祭奠,就是为了了却一个心愿——英烈在天上看着我们,我们要通过自己塑造的人物,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记者:你在反映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家庭情感剧《家常菜》中,塑造了一个国营食堂厨师的形象,他用一生的守候,完成了一个男人对家庭的承诺。你是如何走进《家常菜》的,剧中男主角刘洪昌最感动你和最令你产生创作欲望的是什么?
黄志忠:是这样,《家常菜》这个戏也比较巧合,当时我正为另一个剧本犹豫不决,看到《家常菜》一下被吸引了。因为我多年没拍家长里短的戏了,它有很强的烟火味,十分接“地气”,而剧中男主角刘洪昌与我小时候的成长离得又挺近。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正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也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最活跃的时期,所以人物显得很厚重。“厚”在哪儿?以往的生活剧,往往都有情节副线,《家常菜》却没有。剧中所有人物和情节线索,都与男主角刘洪昌发生联系;全剧1400多场戏中,刘洪昌的戏竟多达1200多场!戏的容量实在太大,演得非常累,到最后我都怕自己会崩溃了!
刘洪昌这个人物最感动我的,是他身上所承载的一个好男人的大情大义和“爷们儿气”。我起初觉得这人有点“二”;其实他不是糊涂的“二”,而是有头脑的,睿智的,又是善良和幽默的,性格上有多个侧面。有些事他明知做了会吃亏,为什么还要做?这就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问题。剧本最初把主人公“写死”了,我与导演安建沟通后认为,好人不能死,因为一部作品要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引导,让一个好人死去会令大家失望的,所以最后又让他在矿难中“活”过来了。
记者:我觉得你在《家常菜》中的表演自然、随性、富有张力,人物有情、有义、有大爱,也有“傻”的一面;他面对困境十分纠结,又不时表现出幽默乐天的性格,你如何处理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侧面?
黄志忠:是的,刘洪昌这样的人物,就要采用这样的表演手法。我不想把它拍成一部苦情戏,它应该是笑中带泪的,要阳光,要相信美好和道义,你只要相信,它就会存在。至于人物身上的幽默特质,还得感谢天津这方水土对我的养育。我在这个戏里大量吸收了天津人的喜感和幽默方式,大家看了都觉得挺好玩的。
黄志忠:我说过,我不属于那种靠“撑杆跳”一下就达到一定高度的演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不过是遇到几部好作品,被大家承认了,并不说明什么。前面的路还很长、很远,以往的成绩并不代表未来,所以我一直还有紧迫感,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能越来要求越高。
记者:有报道说你平时为人低调,就爱“傻演戏”……
黄志忠:嗨,也不是傻演戏,就是专注度比较高吧。我认为每个职业都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心,重视它,认真地对待它,全力以赴地做好。我每拍一部戏,都让自己沉浸在角色中,让人物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成长,就是为人物着迷吧!
记者:你接戏有什么原则,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有什么规划?
黄志忠:我觉得是这样:一是在我表演档案中没有演过的角色可以接,决不重复自己;二是在娱乐圈这个特殊环境里,演员随时都会被消费,我想做的是不被过度消费。怎么做到?减少拍戏数量,让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一些变化。今年是我的调整年,我想不让自己太累,目前正在北京拍一部《咱家那些事》,也是家庭戏,我的戏只有200多场,比《家常菜》轻松多了。今后有什么规划?很简单,还是在路上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