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让圣人在银幕上“复活”

(2010-02-04 17:38:38)
标签:

杂谈

《孔子》,让圣人在银幕上“复活”

  当《孔子》遭遇《阿凡达》,令人感叹其“生不逢时”时,走进影院的人们却发现:银幕上“复活”的中国圣人或许并不比天马行空的外星人差。抛开技术上的差距和观念上的偏见,《孔子》仍是一部中规中矩的艺术电影,尤其是在历史人物传记大片的拍摄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孔子》,让圣人在银幕上“复活”
                                   杜仲华

《孔子》,让圣人在银幕上“复活”


  当《孔子》遭遇了《阿凡达》,令人感叹其“生不逢时”时,当2D版《阿凡达》提前下画为《孔子》让路,令观众产生逆反心理时,我们确曾为《孔子》的命运担忧过。
  但每个看过《孔子》又不带偏见的人,都会感到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影院里依旧熙熙攘攘排起长龙;观影者年龄层次更丰富,而主体依旧是年轻人。没有“雷人”的情节和台词,因而也没有突发的爆笑和非议。观众们似乎看得很专心,很投入。抛开技术上的差距和观念上的偏见,《孔子》仍可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艺术影片,银幕上“复活”的中国圣人或许并不比天马行空的外星人差。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出世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中国大片从蹒跚学步到走向成熟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至少在历史人物传记题材的创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将举世闻名的孔夫子形象搬上大银幕,使中国的大片“言归正传”,仅凭这一点,《孔子》也是值得称赞和庆幸的。


             题材:中国大片“言归正传”


  所谓“大片”,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即充分调动现有的电影资源,耗费时间和巨资,组成豪华拍摄阵容,大量运用先进电脑特技手段而进行的银幕大制作。对欣赏者而言,“大片”最炫目的当属技术手段的运用,如3D技术和imax 3D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其极致之作便是《阿凡达》。
  “大片”构成的另一重要元素是电影的题材和类型。一般喜剧片、言情片、生活伦理片是无须兴师动众、加入太多技术含量的;所以“大片”通常是选择只有通过大量特技制作方可完成的科幻片(如《阿凡达》)、灾难片(如《2012》)、魔幻片(如《哈利·波特》)、警匪片(如《X战警》)和包括历史人物传记片在内的历史片。最后一类影片数量最大,如《斯巴达克斯》、《亚历山大大帝》、《十诫》、《角斗士》、《特洛伊》、《耶稣蒙难记》、《圣女贞德》、《拿破仑》等。这些历史巨片真实再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光耀千秋的历史人物,真实再现了诙弘壮阔的历史场面,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献价值,好的历史大片还会成为经典传世之作。
  做为四大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具有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是拍摄历史大片的题材富矿。且不论远古的三皇五帝,其后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论开疆扩土、抵御异族入侵的民族英雄霍去病、岳飞、文天祥,即使思想文化领域,也有孔、孟、老、庄千古圣贤和屈原、李杜、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骚人墨客,值得大书特书。古典文学名著、通俗小说、传统戏曲等,更有取之不尽的改编素材。而我们以往的一些“大片”,却“抱着金碗讨饭吃”,热衷于在虚构和戏说中寻找灵感,结果是奢华铺排的包装,掩饰不住思想的浅薄和故事的贫乏,引不起观众的掌声和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像《三枪拍案惊奇》这样的搞笑片,交给赵本山、小沈阳足矣,完全不必劳张艺谋的大驾。由一位国际知名导演拍一部平庸的商业片,无异于浪费资源。
  正因如此,《孔子》的出世令人怦然心动。应当说,把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夫子形象搬上银幕,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拍圣人需要艺术家的勇气,这对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导演胡玫来说并非难事。此前,她已成功地将汉武大帝和雍正皇帝搬上了荧屏。对胡玫来说,除了勇气之外,还有一种信念,或曰“诚意”支撑着她——通过大银幕“复活”孔夫子的神韵和风采,借此弘扬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使中国的“大片”终于“言归正传”。


          编导:让圣人在银幕上“复活”


  2005年,媒体曝出韩国有人声称《孔子》的祖上是韩国人,韩日拟联合投拍电影《孔子》的消息,使对中国历史伟人兴趣浓厚的胡玫寝食不安。艺术家的使命感使她感到拍摄《孔子》已迫在眉睫——“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他的传记片理应由中国人来完成”。
  为筹拍《孔子》,她把所有能找到的好莱坞历史人物传记片都看了一遍,如梅尔·吉布森的《耶稣蒙难记》,多个版本的《圣女贞德》以及《甘地传》等。
  《耶稣蒙难记》叙述了耶稣基督被犹大出卖后的最后12小时。他身负沉重的十字架,头上箍着带刺的冠,步履蹒跚地走过耶路撒冷的街巷;当他摔倒在地时,罗马士兵用皮鞭抽打他已遍体麟伤的身躯……西方人喜欢把孔子喻为“东方的耶稣基督”,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悲惨境遇,与西方的圣人何其相似!可见无论何方神圣,无不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和抱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明之不可为而为之”。或许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胡玫力排众议,如履薄冰地担当起让圣人在银幕上“复活”的使命。反过来,这种精神力量又会影响千百万电影观众。
  其间,胡玫担当过曲阜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的总导演,征询过孔子后代对电影《孔子》的意见,并在美国电影市场上曝光了一批《孔子》的人物及场景概念图,引起国际关注。拍摄过程也历尽坎坷,一波三折:如,光是剧本就修改了25稿,孔子的人选也经过网络票选,在否定了陈道明、濮存昕、刘德华等热门人选后,才最终敲定周润发。至于《孔子》拍摄完成后,围绕着“子见南子”、“颜回之死”等剧情的争论也始终未停止过。
  做为一部历史大片,如何处理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常常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方面,史学家有史学家的角度,艺术家有艺术家的角度,二者发生意见分歧实属正常。而对普通观众来说,只要大的历史框架、大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基调不背离历史事实,便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更何况《孔子》后代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同。
  《孔子》创作之难还在于历史上对孔子的神化、圣化、异化和丑化。在此过程中,胡玫提出一个“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即尊重历史,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历史真谛,然后编成好看的故事;既是一部文化电影,又不排斥商业元素。总之,“我们可不敢在孔圣人身上开玩笑。”


           演员:肉体凡胎与圣贤气质的统一


  做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号称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更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但孔子的饰演者周润发却说;“我不演带光环的伟人。”果然,他的孔子壮年时文韬武略,在鲁国政坛上一展抱负;仕图受挫后,偕弟子周游列国,或蹒跚于荒原之中,或奔走于冰河之上,一度饥寒交迫,贫困潦倒,没有任何天助神佑,完全是一个摆脱了光环的世俗形象。而他的精神和信仰之光,在磨难中却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史载,孔子身高九尺,力大无穷,射箭时观者如堵,生而首上圩顶(头顶上有凹陷),按此描写,身高相对较低,较文气的陈道明、刘德华显然不如周润发更贴近人物,从中也可看出导演胡玫的眼光。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孔子在夹谷会盟中以牛车吓退齐国战车的沉着机智;不是武子台平叛时火龙制敌的骁勇无畏,而是孔子雨中驭车仰倒在泥水中的无奈一笑;是颠沛流离中断粮断水三日仍抚琴自慰时的泰然自若,以及众师徒为一碗马肉汤而相互礼让的患难真情……总之,围绕着孔子的仿佛是一个笼罩于天地之间的巨大气场,而周润发成功地将自己置身于气场之中,从外到内,从形到神,都将一个肉体凡胎的俗人与一个万世师表的圣人的气质,近乎完美地融为一体。


             画面: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电影作为以视听为主的综合艺术,造型和画面的品质直接决定着整部影片的品质。《孔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集合了华语影坛的“梦之队”——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香港金牌摄影师鲍德熹、造型设计奚仲文、音乐设计赵季平和导演胡玫,他们无一不是大手笔。
  于是,我们看到了鲁定公的议事堂上,士大夫们席地围坐在阶梯式大堂上,木格窗棂,青铜器,几案、油灯碗,以及从君主到大夫身穿的粗布衣袍,书写的工具竹简……既体现着春秋时代的审美风尚,又受当时落后生产力的局限。美术师和道具师们一定进行过严格的历史考证。这不是粗陋,恰恰是精细。紧接着夹谷会盟一场戏,耸立的苍翠山谷和依山而筑的巨大会盟台令人惊艳,心想鲍老爷子用了何种手段,把一处寻常的山谷拍得如此壮美。而片中多个攻城掠地的战争场面也拍得惊心动魄且不流俗。尤其是孔子武子台平叛,大摆“火龙阵”,用12条熊熊火龙从高坡滚下,大败叛军的场面让人看得十分过瘾。
  “颜回之死”一场,孔子师徒途经冰河,忽然冰面暴裂,颜回跃入水中打捞竹简的镜头,令人想起好莱坞历史大片《亚瑟王》中,罗马勇士亚瑟在冰河利用冰面暴裂大退撒克逊追兵的情景。应当说,此冰河不逊于彼冰河,对好莱坞大片的适当借鉴对提升中国大片的质量是不无裨益的。“子见老子”与全片风格迥异,营造出一派空灵梦幻般的景色:群山之巅,云雾缭绕,两位思想巨擘坐而论道,给人以诗意的遐想。
  有人说,《孔子》打开了中国电影的史诗之门是很有道理的。愿中国的史诗电影早日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