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2010-01-14 16:22:12)
标签:

杂谈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卡梅隆与《阿凡达》主演在一起

    2010岁首,一个好莱坞导演的名字,随着史上最贵科幻大片《阿凡达》的全球热映而闯入人们眼帘:他被称作“世界之王”、烧钱机器、电影疯子,12年前,他执导的《泰坦尼克号》狂赚18亿美元,《阿凡达》亦紧追不舍;他在大银幕上创造了一个奇异怪诞的新星球,犹如一场奢华的视听盛宴,不仅令观众大饱眼福,更令中国电影人自愧不如,深长思之——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杜仲华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卡梅隆与太太


  詹姆斯·卡梅隆,无疑是2010岁首全球关注度最高的电影导演,“世界之王”、烧钱机器、电影疯子则是他的别称,十分形象地描画了他的野心、气魄和敬业精神。12年前,他执导的《泰坦尼克号》赚足了少男少女的眼泪,一只大船开拓了电影史上无人能及的18亿美元的票房纪录。沉寂12年之后,他又出手不凡,以首部真人3D科幻大片,在大银幕上创造了一个奇异怪诞的新星球,犹如一场奢华的视听盛宴,不仅令观众大饱眼福,更令中国电影人自叹不如,深长思之。
  可以说,詹姆斯·卡梅隆通过他的《阿凡达》,给依然没浸在2009电影市场复苏的狂欢中的中国电影人一次刺激和警醒。
  曾经编导《电影传奇》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看罢《阿凡达》心情十分复杂,慨叹“我们的电影技术比这部影片落后100年”。青年导演陆川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因为绝大部分有发言权的我们,都放弃了通往崇高的道路而彻底拥抱低俗。我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电影人、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似乎只有冯小刚把这件事看得比较淡,他说,《阿凡达》是很好看,但我们的差距不只在电影方面,所以中国电影人也不必检讨。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艺术家应具有全球视野

    从《2012》到《阿凡达》都使我们感悟到,一部电影作品的全球热映和成为热点话题,一个首要条件是编导必须具备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和全球视野,必须具有危机意识,敢于对人类所面临的诸如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之类严峻挑战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取之不尽的艺术创作题材,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便是一例。遗憾的是,我们的电影却至今未能打入国际市场,这恐怕与我们的影片缺乏普世价值观和全球视野不无关系。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从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到科幻大片《2012》、《阿凡达》,纷纷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以开拓巨大的中国市场,在此形势下,中国电影人是否也要有所作为呢?
    科幻片,尤其是探索外太空的科幻片,就像多年来人们对不明飞行物UFO的关注和好奇一样,始终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种类型,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斯皮尔伯格的《外星人E·T》、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到卡梅隆的《阿凡达》,都试图对外星生命进行推测和猜想,并成功将其“复原”,表现出的是电影艺术家对探索宇宙奥秘的一种情怀和视野。反观中国电影,当“神舟五号”已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嫦娥一号”也开始绕月飞行时,我们的视野却依然停留在地球上,甚至尚未走出国门。拍摄探索太空奥秘的科幻电影,恐怕连想也不敢想。中国艺术家不仅在想象上,更在实践上大大落后于自然科学家。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导演要懂一点自然科学知识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我们的电影编导中,缺乏像詹姆斯·卡梅隆那样自幼具有探索精神,善于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导演。
  卡梅隆出生于加拿大,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是画家,两种遗传基因使他身上具有科学探索和艺术创造双重素质。卡梅隆还是顽皮小童时便制作过石头弹射器和微型潜水器;长大后,他在大学学过物理,当过机械工,还开过卡车。卢卡斯的电影《星球大战》使他沉溺其中,一度整日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如何拍摄电影。拍摄《阿凡达》之前,他用八年时间潜入海底,拍摄了多部深海探险的纪录片。其间,他亲自研发了3D虚拟影像撷取技术,通过这一系统,卡梅隆可通过监视器观察和操控真实演员与虚拟环境的互动关系。而他从海底世界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离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珊瑚礁和发光体,又影响了他拍摄《阿凡达》时所创造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形态。
    既然是“科幻片”,那么,片中所呈现的虚拟世界,就必须具有一定科学依据,而决非编导一味凭空想象和虚构。例如,《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便设定在距地球4.37光年的“半人马座阿尔法A星”,它由三颗恒星组成,“潘多拉”是其中一颗恒星的卫星,质量比地球小,引力也小,因而植物可以长得十分高大;该星球上气候温暖,但空气中有毒,不适宜地球人居住。既然如此,人类为何又要入侵“潘多拉”呢?卡梅隆的构想是:寻找一种稀有矿藏Unobtanium(终极超导体),这种稀有矿藏的发现将给地球上的技术带来彻底变革。为了让观众了解《阿凡达》背后的科学,卡梅隆和他的团队编写了厚达380页的《潘多拉百科全书》,详细解释这个星球的构造地质学。
  中国的电影编导很聪明、很有才华,他们如今已可驾驭任何题材、样式和类型的影片,唯独科幻片是其“软肋”,因为没有一定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是根本无法创造一个外太空星球的。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随着3D时代的到来,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感受最新科技成果带来的震撼感受,没有既懂艺术、又懂科技创新的通才、大师级的导演,是无法与卡梅隆和《阿凡达》分庭抗礼的。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从卡梅隆身上,我们能学点什么


           我们缺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想象力


  在大银幕上创造出一个宇宙中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全新的星球;塑造出一群生着蓝皮肤、大得有点吓人的眼睛和一对尖耳朵的“纳美人”;营造出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生态环境,如900英尺高的参天大树、悬空飘浮的山、会发光的蠕形生物,能与“纳美人”通过发辫链接勾通情感的飞禽走兽……以及人类的各种飞行器,机器人,这些闻所未闻的地球人与外星人的战争景象,正是卡梅隆的《阿凡达》最令人着迷之处和最大魅力所在。
  卡梅隆是一位充满想象力的导演。1995年,他写了一个故事,讲述一名残疾士兵在一个遥远星球上的虚拟经历。这故事源于他的一个梦。“我习惯醒来后把外星人、外太空的梦境画下来。当我着手写《阿凡达》的剧本时,家里积累的图片已经抵得上一个图书馆了。”
  为将梦境和想象变成直观的视觉画面,卡梅隆运用了当今电影界最尖端的技术,如e-motion动作捕捉技术和数字3D立体电影技术等。但这些技术是可以引进的,如《阿凡达》营造的“潘多拉”星球的生态环境,便是请新西兰怪才彼德·克杰逊拍摄《指环王》、《金刚》时的威塔数码公司合作完成的。中国导演冯小刚拍摄《集结号》时,也引进过韩国的特技制作团队。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应当说,中国人历来是不缺想象力的。从屈原的《离骚》到唐诗中的瑰丽意境,到《西游记》、《聊斋》中怪异奇谲的神话世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浪漫情怀。尤其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上天入地,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七十二变的本领,不愧为魔幻电影最现成的改编题材,为电影编导提供了充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如果采用好莱坞最先进的电脑特技手段,其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决不会输给《阿凡达》。
  只不过,我们是改编,卡梅隆是“原创”;我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卡梅隆几乎是凭空想象。而这也正是中国电影人与卡梅隆的差距所在。我们的想象力相对比较贫乏,一方面可能是背了历史的包袱;另一方面或许与我们受到的教育有关。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人的个性、创造性和想象力是受到压抑的。我们曾反思为何中国的高校出不来大师级的人物,现在,我们的电影界也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了。卡梅隆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这辈子最走运的事情之一,是没进电影学院”。难道这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们肯花4年时间拍一部电影吗


  《阿凡达》是用金钱堆砌而成的,也是用时间堆砌而成的。不算构思酝酿的时间,仅仅是《阿凡达》拍摄制作便花费了整整四年时间!为了让“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具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卡梅隆聘请南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保罗·弗洛莫,研究创造出一套拥有语法规则和发音方法的完整语言体系——纳美语,并编成小册子,供饰演纳美人的演员学习使用。《阿凡达》全片拥有3000多个特技镜头,卡梅隆在亲自参与设计的虚拟拍摄工作室和虚拟摄像机前,反复试验,一丝不苟,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只拍到5个最满意的镜头。由于他的钱“烧”得太多,一度曾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而这从未动摇他的艺术信念。
  态度决定成败,为谁拍片,拍什么片子,用何种态度拍,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优劣高下。
  真正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聚集了多方面的因素,堪称一种系统工程。如果我们能从卡梅隆身上学点东西的话,最关键的还是他严谨的创作态度。急功近利,一味追逐票房价值,而放弃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就只会生产出《三枪》那样的媚俗作品。而《三枪》的导演做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和国际知名导演,本是最有能力驾驭中国式“大片”,并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娱乐,但不仅仅是娱乐。真正的艺术家、大师是决不会将艺术与商业对立起来的。最有魅力和震撼力的电影,肯定也是最卖座的电影。
  我们也要有《阿凡达》这样的大片,但不是百年之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