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数:优雅气质源于修炼

(2009-04-01 11:11:41)
标签:

杂谈

 

陈数:优雅气质源于修炼

   陈数,因《暗算》初为人识,因《倾城之恋》红透荧屏。含蓄内敛

,优雅韵致,令人怦然心动,随她一起走进张爱玲的情感世界和海派文

化氛围中。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她说:构成这些特点的元素都曾在

她的身体里混合过、揉捏过……
       陈数:优雅气质源于修炼
                            杜仲华

陈数:优雅气质源于修炼


  春日的一个黄昏,在北京三里屯一家弥漫着复古气息的幽静咖啡馆

里,她选择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将脱下的黑大衣和花丝巾随手搭在椅背

上,然后款款落坐。呈现在记者面前的,仍是那张端庄俏丽的面庞和一

种难得的优雅从容。所不同的是,她已除去荧屏上“白流苏”的铅华,

成为生活中不施粉黛的陈数了。
  初识陈数,是在那部题材生辟且有些诡异的电视剧《暗算》中,她

饰演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精通数学的年轻姑娘黄依依,在破译密码过

程中与柳云龙饰演的男主角发生恋情的故事。一身朴素得近乎土气的装

束,仍遮挡不住从她身上散发出的一种独特气质和风韵。而在近期央视

八套热播、四大卫视旋即重播的电视剧《倾城之恋》中,她饰演的张爱

玲笔下穿旗袍的海派少妇白流苏的形象,亦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陈数,已成为观众和媒体的“新宠”。去年,她在《暗算》中塑造

的黄依依,与凯丽的刘慧芳、欧阳奋强的贾宝玉等一起,跻身“改革开

放30年十大经典荧屏人物”;“年度艺术红人”、“中国职场女性榜

样”、“中国第一青衣”等称号纷纷落到她的头上。去年,陈数主演的

话剧《日出》全国巡演40场,她号召自己的影迷“树枝”开展义卖活

动,又因此获得一个“年度爱心奖”。

陈数:优雅气质源于修炼


             最担心来自文学界的批评
  记者:《倾城之恋》播出后,你饰演的白流苏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冯骥才夫妇很喜欢这部电视剧,并高度评价了你的表演;网民说你把白

流苏演活了,成了新“万人迷”;我在观赏过程中,也感觉编导似乎有

意模仿了好莱坞经典电影《乱世佳人》的风格和味道。
  陈数:
是吗?我还没看到网友的评论。很高兴观众能接受我的白流

苏,尤其是冯老师这样的大家的肯定。你说《倾城之恋》有点《乱世佳

人》的味道,对,我们刚看剧本时就议论,邹静之老师的改编,前半部

像《豪门恩怨》,后半部像《乱世佳人》或《魂断蓝桥》(笑)。
  记者:据说《倾城之恋》播出前,你曾担心观众、特别是“张迷”

们能否接受你演绎的白流苏,现在得到大家认同了,一块石头总算落了

地吧?
  陈数:
更准确地说,这个戏我并未担心观众会不喜欢,主要是担心

来自文学界的批评。因为《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具代表性和传播力的

作品之一,两万多字的小说要改编成几十集电视剧,文学界会对两者进

行比较,一定会有批评和挑剔的声音。忐忑之心更多来自这个方面。

陈数:优雅气质源于修炼


          从琼瑶式浪漫到张爱玲的直面现实
  记者:本身就是个地道“张迷”的你,是何时喜欢上张爱玲小说的

,书中人物的哪些东西打动了你,勾起你的创作欲望?
  陈数
:6年前我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时就想,这个小说

要编成戏会很好看,是很传奇的一个故事。张爱玲看世界、看人性的态

度就非常张爱玲(笑)。同样是爱情故事,小姑娘时的我们会看琼瑶的

,她对爱情的描写浪漫、美好,更接近理想主义的层面;而张爱玲对《

倾城之恋》中这对男女的描述,更多地是现实、自私和不够光明的心理

活动。尽管那时的我与今天的认识深度不同,但依然会感叹说,呵,会

有作家这样描写男女产生情愫后的内心活动。虽然令你感到意外,却是

真实的客观存在。我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随着我们一年年在成长,

对世界的了解不仅更广泛,也更真实。我们不能回避一个真实的世界—

—哪怕不那么美好,甚至有些残酷,你也必须面对它,接受它。当然我

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能改变。回到刚才的话题,《倾城之恋》在让我

感叹的同时,也给我一个指引,让我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性,从

幼时琼瑶式浪漫爱情的迷惑中摆脱出来。所以当时我就想:如果《倾城

之恋》能拍成戏,白流苏蛮适合我的(笑)!
        邹静之选中我,是《鲁豫有约》搭的桥
  记者:6年前你幻想能演白流苏,6年后梦想成真,邹静之为何选

中你出演白流苏,你与她有相似之处吗?
  陈数
:邹静之是看了我的一期电视采访《鲁豫有约》后,可能觉得

这个演员身上,有符合他笔下白流苏的气质、形象和状态的东西吧!这

也是一种机缘,我真的很感激他。要说我与小说中的白流苏,几乎没有

一点相似之处(笑)!小说中的白流苏,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中,没有心

灵自由,为了自我保护步步为营,难免自私狭隘。而改编后的白流苏,

身上多了些善和美,性格更丰富,也更招人喜欢,从而也更符合电视剧

这种艺术形式和观众的接受心理。电视剧中的人物可以有缺点,但当一

个人全身都是毛病时,还怎么看呢(笑)?尤其是由活生生的演员来演

,比文字描述具体、直观了许多,必须做出这样的调整。
  记者:正式开拍前,你做了哪些案头准备?
  陈数
:读小说,看剧本,积累有关海派民俗文化的资料。张爱玲小

说不适于改编影视作品的说法,是大家公认的。她的小说是跳跃式推进

,虚虚实实,会让读者产生许多想像。为了将文学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

,一定要有地域文化的展示和再现。
           投入海派文化的环境气场中
  记者:在《倾城之恋》中,你把一个在动荡中求自尊,在夹缝中求

生存的上世纪30年代上海新女性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魅力无限。你

从海派文化包括民俗民风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陈数
:事实上,我在这方面做的功课,就像我们今天喝的绿茶、花

茶,吃的瓜子,可能与我的戏没有直接关系;但这是我体验生活的一个

途径,会让我形成一种心理感受,或记住一种氛围、气场,没准儿会用

到我戏中的某一个状态里去。我试图把自己放进老上海的特定氛围中,

熟悉和了解海派作家描述过的某条街道、某幢建筑,打听里边曾经住过

的人、发生过的故事,以及作家的观点、感触等。比如说旗袍,不同身

分、年龄、性情和环境中走出的女人,穿上的效果会大不一样。我穿的

一定要是我身上的旗袍,而非谁穿都可以的旗袍。同样,一只小小的耳

环,化妆师找来的,我戴上蛮好看,但戴在白流苏耳朵上,可能就像暴

发户了(笑)!她是否要从另外的层面去讲究?文字描写是虚拟的,模

糊的,到了电视剧里就需要十分具体细腻的再现。
  记者:大冯说你演的白流苏是这样一种女人:人还年轻,但心已很

老;还有就是心理刻画上含蓄内敛,留有余地。
  陈数
:我理解冯老师的意思,由于白流苏特殊的身世和性格,她的

心理活动一定是隐蔽的,不可能一览无余,否则就不是白流苏了。这也

是上海人的一个性格特征。他们无论说话、谈生意,待人接物,都挺迂

回的(笑)。比如剧中张芝华饰演的许太太,她让我去干一件事情,我

说许太太你去吧!她却甜甜地笑着,态度特别中性,似是而非的,令人

琢磨不透,然后柔柔地回你一句:“还是你去吧(笑)!”我觉得这是

特别典型的上海女人。有时所谓“味道”,就是在“迂回”中表现出来

的。
        将创作元素装进身体里混合、揉捏
  记者:影视艺术是导演的艺术,演员相对而言是被动的。但一个好

演员、用心的演员是一定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你在《倾城之恋

》中,有哪些自己的发挥和创造,包括眼神、台词和形体动作?
  陈数:
挺多的(笑)。导演很少要求我具体怎么演,也从未要求我

必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他们相信我的专业精神和表演能力。能演

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我的荣幸,我不能仅仅完成任务而已。我每遇到

一个角色,尤其是经典名著中的角色,如陈白露、白流苏等,都希望自

己有足够强壮的能力去驾驭它(笑),虽不敢说,陈数是唯一最棒的人

选,起码不会让观众失望。我把海派文化的所有细节吸收、思考后,将

这些元素装进我的身体里混合、揉捏(笑),然后表现出来。《倾城之

恋》是我拍戏以来塑造人物最细腻、最有分寸的一次,考核了我的表演

控制能力。对一个成熟的演员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
  记者:你能否再举例说明一下,戏中哪些情节的设计,是你比较得

意的?
  陈数:
嗯,得意不敢讲,比方小说中有一个提示:范柳原见白流苏

时,白流苏总爱低着头。这是提示,也是限制或规定动作。剧中有一场

戏,白流苏初到香港,在浅水湾饭店与范柳原有一段简短对话。范柳原

在引述一句诗词“最难风雨故人来”时,说错了两个字。白流苏当即说

道:“很久不见,想不到范先生的国文大有长进,但好像错了两个字…

…”在这段表演中,光用低头的动作显得有些刻意;所以试戏时,我设

计了一个手向耳后轻抚头发的动作,似乎不经意间纠正了一下范柳原,

挑剔而无恶意,避免了对方的难堪,充分体现了海派文化中迂回婉转的

特点。记得那天试完戏,黄觉悄悄对我说:你刚才的动作让我心中怦然

一动(笑)。
               优雅气质源于后天的修炼
  记者:从《暗算》开始,你表现出一种在其他女演员身上并不多见

的优雅气质和独特韵味,你认为这些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另外,从你的

作品和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较深的文化积累。
  陈数
:(笑)长相是爹妈给的,气质一定是后天修炼的。至于说文

化积累,其实大家做的功课是一样的,如都受过基础教育;为何最终结

果不同?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同样面临知识的吸收,每人的理解尤

其是运用不同,因为它是潜意识中一种审美取向。比方说,不仅因为我

对海派文化产生了兴趣,想演那个时代穿旗袍女性的戏,而是我真的觉

得,它是一条特别美的风景线。我感叹她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韵味——

不是张扬的、外在的,而是有着丰富思想活动,由教养、规矩等等共同

形成的一种形态的美感,其中包括眼神的传递。我曾在上海百乐门舞厅

上楼梯时,看到场30年代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周璇、胡蝶、阮玲玉

等。我们模仿她们的美,常被她们的服饰,发型和姿态所吸引,其实这

些都不重要,而其眼神中传达出的信息才是最打动我的。那是一种捉摸

不透难以言喻的神情,那种美才是我要学习和追求的。假如我身上也有

某些特点大家比较认可,其实也很难说是如何做到的。可能与我的经历

、爱好、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行业都有一定关系吧!它们在我的身体里

混合过、揉捏过,一点一滴,最终形成了这些特点,这是无法复制的。

其实每个人都很独特,都是无法复制的(笑)!
         如果结婚,会将相当精力放在家庭
  记者:艺术与生活,事业与家庭,你如何摆位,艺术对你来说是至

高无上的吗?
  陈数
:我不敢说我“艺术至上”,我觉得我比较平凡。因为我现在

还没结婚,我相信如果我将来有了家庭生活,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肯

定会把相当的精力贡献给家庭。我也渴望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嘛(笑)!
  记者:你有什么近期和远期的规划吗?
  陈数:
我非常希望在大银幕上塑造适合自己的人物形象,目前正在

联系接洽中,也要看机缘吧!至于长远的打算,表演肯定是我一生的主

要事业,但不知将来有没有可能在其他领域做些跨界的工作。我对没做

过的事和没演过的角色都有尝试的兴趣。当然要力所能及,不能好高骛

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