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果然身手不凡,人们尽可批评他对历史和名著的“颠覆”性改编和娱乐化处理,却不得不屈从于他以大片理念大片气魄重金打造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场面。更重要的是,以《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为代表的09贺岁片,不但创造了票房神话,更使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复苏的迹象……
给《赤壁》动动剪刀,如何?
杜仲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中国的电影市场惨淡经营、门可罗雀时,恐怕无人想到,短短十几年后,竟会出现排长龙买电影票和影院座无虚席的景象。而影迷几乎都是冲着国产大片来的。虽然中国的大片在初始阶段步履蹒跚,广为公众所诟病,但自从冯小刚的《集结号》问世后,人们便看到了中国大片走向成熟的一缕曙光。到今年贺岁档时,中国影人所凝聚的智慧和能量仿佛一瞬间迸发出来:陈凯歌优雅精致的《梅兰芳》一洗《无极》之耻,回归现实主义本色;冯小刚得陇望蜀,一部《非诚勿扰》重拾幽默喜剧的拿手好戏;吴宇森则把一部《赤壁》拆成上下两部,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一上映就异常火爆.虽然有人不赞成他对古典名著进行娱乐化处理,更有人将《赤壁》称为“雷人”的“烂片”,然而影片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和大片气质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却是无人可以否认的。
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电影发展和电影市场复苏这一大背景下来看《赤壁》等国产大片,便应该给出积极和正面的评价。
分岐:我们要“史诗”,吴宇森要“娱乐”

看完《赤壁下》,终于明白了吴宇森:我们要“史诗”,他要“娱乐”,出发点不同,难怪评价起来会南辕北辙。
三国,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纵情吟咏它的故事和人物,尤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令人心怀激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电影发明之前,人们除了阅读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想象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音容笑貌,从中吸取智慧和勇气外,便只能在戏曲、曲艺、连环画和评书中,感受三国的魅力。而在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能全景式再现三国历史风貌的,要数具有强大视听震憾力的电影了。因此我们理想中的三国电影,应当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的气势磅薄的英雄史诗。
把三国故事搬上大银幕,是许多大牌导演毕生的追求和梦想。吴宇森便是其中一个。他自幼痴迷三国人物,特别崇拜刘关张、诸葛亮和赵子龙。他看过许多关于三国的电影和连环画,据说11岁时,他就喜欢用毛笔在玻璃上画三国人物,再用手电筒照着玻璃把画面投射到墙上,有如放电影一般,他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吴宇森儿时的梦想终于付诸实施时,他呈现给观众的却不是战争史诗式的《赤壁》,而是一部颠覆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将中国经典与好莱坞模式、传统思维与现代观念相互杂糅,人物情节和台词多有“雷人”之处的好莱坞式大片。
对历史题材和古典名著的改编应当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真实再现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人物,是我们惯用的评判标准。所以,吴宇森的《赤壁》一上映便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其核心问题便是:对历史和名著能否随意改动,要经典,还是要娱乐?
吴宇森说,他希望观众把《赤壁》当作“娱乐大片”来看,因为历史太沉重了,他要为历史增加一些趣味、幽默感和人性的东西。历史“沉重”,就需要加点娱乐吗?这个说法恐怕是站不住脚的。以好莱坞大片为例,《斯巴达克斯》、《埃及艳后》、《角力士》,包括吴宇森推崇的《特洛伊》,都是异常沉重的历史题材,而且都是悲剧结局。在这些影片中,编导并未刻意添加娱乐的佐料,同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震撼力,同样具有商业价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严肃的、有一定认识价值的历史大片,是世界影坛中一个重要品种和样式,中国正缺少这样的历史大片。而具有好莱坞拍摄经验、又有强大财力支撑的吴宇森,正堪担此大任,不拍史诗性作品实在可惜。
吴宇森还说:如果完全按照历史或《三国演义》的描写去拍的话,西方人肯定看不懂,所以他要将"苦肉计"改为"美人计",以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作为国际知名导演,吴宇森争取西方市场和观众的动机是无可厚非的,却不利于西方人正确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国外(日本除外)读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不多,当他们看到一个被娱乐化的三国时,所得到的有关中国历史的知识和信息,必然是扭曲变形和轻浮无力的。
总之,吴宇森如果用更加严肃的创作态度对待三国的话,《赤壁》可能会拍得更经典、更深刻、更有大片的品质。
变味的《赤壁》,为何依旧有好看之处?

《赤壁》变味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赤壁》了,为何我们还要趋之若鹜地走进影院呢?为何我们在观看《赤壁下》的过程中,忽然发现那些“雷人”的情节和台词有所减少,观赏情绪不再游离,最终被吸引到故事中去了呢?一句话,“变味”的《赤壁》为何依旧好看呢?
首先,我们不能不佩服吴宇森在银幕上调动千军万马营造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的大手笔。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大奇观,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在《三国演义》中,最吸引读者的其实是赤壁大战前,曹操与孙刘联盟之间隔江对峙、斗智斗勇、诈降与反诈降的斗争,以及周瑜与诸葛亮的暗中较量。“蒋干中计”,“草船借箭”,“连环计”和“借东风”,每个故事都可独立成章,内中充满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与才能,这些精彩桥段在电影《赤壁》中,只有“草船借箭”表现得比较接近原著的描写。不仅如此,编导还采取平行蒙太奇手法,将发生在不同时段的“草船借箭”与“蒋干中计”揉在一起,又存在内在联系,不仅节省了笔墨,又浓缩了故事,实为高明之举。真正让吴宇森大显身手的,则是在所有这些战前铺垫后,“火烧赤壁”的高潮戏。在长达30分钟的战争场面中,无论是以火攻为特点的水战,还是以攻城拔寨为特点的陆战,都被吴宇森渲染得有声有势,充满“暴力美学”色彩。尤其是火船撞击连环船时发出的猛烈爆炸和冲天火焰,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熊熊烈火染红了江面,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仓惶逃蹿的曹军,那一刻真是惊心动魄,与现代战争的壮观场面相差无几。强烈的视觉冲击令观众大呼过瘾,也真切感受到大片的魅力。这种身临其境般的震撼感受,在文学作品中享受不到的。
其次,《赤壁》是吴宇森将中国经典与好莱坞模式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说它成功,不仅因为《赤壁》将创造国内电影票房空前的神话,还因为它的某些情节虽然背离了原著精神,却有一定的合理性,尚未打破观众的心理底线。例如,吴宇森为追摹好莱坞大片《特洛伊》,而将黄盖的“苦肉计”大胆改为小乔的“美人计”;在计谋成功后,又上演了一场劫持与反劫持和“英雄救美”的惊险场面。这些好莱坞大片惯用的手段被套用到三国故事中,虽有几分滑稽,却也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因为在这部几乎青一色的“和尚”戏中,美女的出现无疑增添了一抹亮色。
支招:浓缩一部精华版《赤壁》
变味的《赤壁》依旧好看,因为三国故事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拍好拍坏都阻挡不住观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变味的《赤壁》依旧好看,因为“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以国产电影罕见的恢弘壮观的战争画面和强烈的视觉震撼,掩盖了其中某些文戏的不足,掩盖了那些“雷人”的人物,情节和台词。
那么,可不可以对现有的《赤壁》上下部动动剪刀,浓缩出一部精华版《赤壁》呢?我们相信,一旦这样做了,不仅可以使影片节奏更快、故事更好看,而且也更贴近原著的精神。
具体建议如下:
一、删除上部中周瑜、小乔和诸葛亮为取名“萌萌”的小马助产的镜头,以及下部尾声,小乔将“萌萌”送给诸葛亮并叮嘱他不要让“萌萌”上战场的镜头.这两组镜头意在宣扬小乔的“和平主义”理想,但情节设置失之滑稽肤浅,缺乏感召力,不如不要。
二、删除下部中孙尚香潜入曹营窃取情报,以及与孙叔财发生暧昧关系的描写。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纯属虚构,而且虚构得不合情理。在《三国演义》中,交战双方主要是通过频繁的诈降刺探对方情报的,女扮男装的孙尚香不可能在曹营久留并屡屡得手。最后孙尚香与孙叔财在战场上相遇并诀别的镜头,可能是为了表现“人性”的力量,但这种“人性”远不如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来得更真切感人,那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性"。
第三,删除影片中刘备与关羽张飞编草鞋、包汤圆(元)以及周瑜与众将吃汤圆(元)的情节。这些情节非但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备加推崇的刘关张),而且与整个情节发展关系不大,“雷人”而不幽默。
第四,删除影片中有悖历史和人物身份的“雷人”台词。当下许多编剧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多用现代词汇便能讨得青年观众的欢心,其实未必如此。《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名著,人物语言简炼生动,毫不晦涩,稍加口语化即可使用。《赤壁》中的诸葛亮、周瑜并非一般布衣村夫,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出类拔萃,怎能说出“你已经过时,”“我需要冷静”之类现代又直白的台词?电影虽然是以视听为主的综合艺术,毕竟还要有些文学色彩,作品才有分量,才有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