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我们年老时......

(2014-02-07 19:10:30)
标签:

独生子女

年老生病

不必治疗

分类: 健身养性

等我们年老时......

今年我首次没有按照常规过春节,也就是说没买新衣服、没买年货,年夜饭也是提前到三十下午3点钟就开始吃,到5点钟就结束了,其他时间我们按平常作息,既没吃太多高热高脂的食物,也没有熬夜晚起,起因是节前几天我身体不舒服,处在低迷状态,体力不支,无法办置太多东西,不是刻意要这么做,而过后才发现,这样以来节后不需要做调整,感觉真的很好。

 

整个假期我们这里的天气都不错,二宝她爸和我每天步行10公里。他现在领略到了运动的好处,拽他一起走步时也不再讲条件了等我们年老时......

 

有天走步时我俩唠了一个话题,是说等我们这些独自子女的父母老年生病时怎么办?他不加思索地说:“我早都想好了,到时候我就吃安眠药,很舒服地离开人世。”“尽瞎说,你以为那么容易就能吃到安眠药啊。”我讲了徒弟的奶奶离世前的一件事给他听。徒弟的奶奶是去年秋天离世的,离世前身体一直很好,只是年岁大了,消化器官突然就不行了,吃不下东西,身体很虚弱,但人却很清醒,她几次三番地恳求徒弟的父亲说:“儿啊,你给妈弄点耗子药吃了吧,我不想受这个罪了。”无奈徒弟的父亲只得给她拿了杯牛奶,说是耗子药,奶奶赶紧喝下去。过了一天奶奶又说:“儿啊,你那个耗子药怎么不好用啊。”。。。。。。

 

“你知道了吧,你那个想法是行不通的,安乐死还不被接受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平常要多运动身体,尽量延缓身体的衰老过程,而万一生病了就要积极治疗,如果到最后真的是得了不治之症,那么我们也要正确面对,记得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英国人的做法我很欣赏,等我找出来给你看一下。”

 

    今天翻到这篇文章,又读了一遍,我将来一定会按照这样的办法处理自己等我们年老时......。我的母亲有个忌讳,不允许谈论这个话题,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但我认为对于类似的问题,平常越能够坦然谈论,将来越能够坦然处之。

 

接受不必治疗函告

作者/牧徐徐

 

病人在医院被查出患有不治之症时,医生会主动开出“不必治疗” 的告知函,希望患者直接回家,在家里平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而不是设法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接到这个告知函后,90%以上的绝症患者及其家人会平静地接受,他们不会去求医生帮着继续治疗,更不会因此闹事,状告医院失职和医生没有职业道德。

 

面对诸如癌症晚期、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不幸降临,医患双方都能相当理智和平静。这在英国医院里是常有的事。

 

不久前我在伦敦一家医院做学术交流时,就曾亲眼见到两例。

 

 第一例是一名叫乔纳森的患者,当他被检查出肺癌已到晚期时,由四名医生组成的医疗组开了一个会诊会,之后便叫来乔纳森的家人,一番短暂的沟通后,医院开出了一张“不必治疗”的告知函,让乔纳森第二天便回家。理由是这是一个不治之症,即便留在医院治疗,也不可能有意外的转机。

  

乔纳森的家人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然后又把事情告诉了乔纳森本人,他们觉得不应该对乔纳森有所隐瞒。事实上,医院和医生也从没想过要对绝症患者隐瞒病情,因为医院各医区的墙上常常能见到一张张绿色的纸条,上面写着患者的姓名和编号,下面盖着一个“不必治疗”的印章,只要患者识字,一看就能知道。

  

几个月后,乔纳森在家里平静的离去。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还特意来到医院道谢,感谢医生将实情相告,让他们得以和父亲在一起度过最后的美好时光,及时尽了最后的一份孝心。

  

第二例便是我交流所在医院里的一位主治医生——奥苏文医学博士。我到达这家医院的第三个月,奥苏文便被检查出患上了胰腺癌,但幸运的是还有10%的治愈率。出乎意料的是,奥苏文坚决不愿意为这个10%去做化疗。他的理由是,化疗的过程非常痛苦,而且对其它器官的损伤也非常大,会将一个好端端的人最后弄的骨瘦如柴。奥苏文不愿意让家人看到自己最后被化疗弄得面目全非的样子。他说,就让他完好如初地平静离开吧,给家人一个永恒,完美的记忆。

  

最终,奥苏文说服了家人,平静地回到了故乡。他说,自己要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完成之前一直想完成却没有完成的事情---在后院里亲自种些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和瓜果,与孙子们好好相处些日子,去墓地跟已逝去多年的父母说说话。此外,她还挨个拜访每一位老朋友,和他们一一道别,感谢他们曾经给予自己的帮助和鼓励。

  

做完了这一切事情后,奥苏文平静地呆在家里,不久便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走的时候,他如同睡着了一般,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位癌症患者---没有遗憾,有尊严的离开,奥苏文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他的家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欣慰。

  

类此这样的实例,每年在英国都有很多。究竟要不要设法挽救绝症患者,让他们尽可能地多活些日子,还是直接让他们回家等死?子女这样做,是不是孝顺?英国人很少讨论这些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非要给出是与非答案的问题,他们更愿意给绝症患者一份人情味十足的“临终关怀”。

 

(《读者》201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春快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