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阳补肾精

标签:
立冬进补预防慢性病 |
分类: 健身养性 |
明天是立冬,立冬是一年当中阴气盛极,阳气潜藏的时刻。过了立冬之后,大自然阳气开始渐长,阴气渐退,这时候,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养生应该顺其自然界闭藏之规律,要养阳、藏阳、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
吃饺子,羊肉大葱馅最适合冬季进补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立冬开始,日照开始变短,光照逐渐减弱,天寒地坼,草本凋零,万物活动趋向静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最佳。
人类虽然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有句俗语叫“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过进补来抵御严寒的侵袭。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所以进入立冬后,人们可以吃一些阳性的东西来增加热量,如温性的牛、羊肉。
北方素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老人们称之为“安耳朵”,意为不会冻坏耳朵。
现在吃饺子,花样已经很多了,各种馅都有,不过要论哪种馅料最适合冬季进补,羊肉大葱馅是上上之选。这是因为羊肉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的功效,冬季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需要提醒的是,羊肉大葱的水饺虽然是好东西,但也不宜多食,再好的东西,如果过量食用,也会威胁健康。比如经常饮酒有胃热的人及高血压患者最好少补点牛羊肉,普通人也要注意不要补过头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千万不可盲目进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平时就吃得不错,如果这时再加上大量进补,身体内热加重,内热而外寒,往往一出门就容易感冒。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立冬补冬,南北进补各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后应该进补,俗称“补冬”,中医认为,冬季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另外冬季天气寒冷,多吃些温补之物,不容易上火,最容易被吸收。冬季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
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再服补药或进补时才可能增加滋补效力,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像久病体弱的老年人,或脾胃有湿邪的人,因脾胃虚消化差,服用滋补药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出现腹胀便溏、恶心呕吐,致使身体更虚。所以脾胃虚寒且湿重者尤为要注意先健脾胃,如:淮山药芡实瘦肉汤、花生黄豆煲猪脚都是健脾益胃的靓汤,在进补前几天可以喝这些汤水。
一般来说,引补可在冬至前1个月进行,可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还可以炖些羊肉,加生姜做成羊肉大枣汤,也有同样功效,做好引补,接下来就可以滋补了。
按照中医的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
补气是针对气虚体质,像活动后冒汗、说话无力、精神疲乏、女性子宫脱垂等,这时候要多食用些有益气健脾功效的补气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红枣、胡萝卜、豆浆、鸡肉等,饮食上也可添加红参、白术、黄芪和五味子等中药材。
补血是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月经量少且色淡等体征,可选用对血虚症者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龙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有补血作用的中药材有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首乌和十全大补膏等。
补阳是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症,可食用有补阳助火、温肾助阳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等,这些食物同样也适用于老年人肾阳不足、怕冷怕寒、四肢不温、腰膝无力、夜间尿多、性功能减退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鸽子蛋、鳝鱼等也有补阳作用,此外,中药材上选用鹿茸、杜仲、韭菜籽、蛤蚧和十全大补酒等调补。
补阴是针对阴虚体质,像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午后低热、妇女白带增多等,可食用具有滋养阻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木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中药材中如白参、沙参、天门冬、冬虫夏草等对阴虚症都有补益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拟说的进补是一种针对“虚”症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补充人体的不足之处,现代人其实不缺营养,真正“虚”的不多,而失调更为严重,失调的调整,一年四季即可,而冬季进补必须按照“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要视机体的阴阳盛衰而进行调补,切莫多多益善,更不可盲目进补,否则会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使人体内平衡失调,出现许多不良反应。
对于无疾病且身体强壮的人,如果超量服用补药,会产生口干舌燥、鼻孔出血等滋补综合症,此外,像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的人,建议先不要进补,以免加重病情。特别是老年人,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果摄入太多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建议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这些对血脂影响都不大,还可以增加体质。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容易发生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这是因为冬天是蔬菜生产的淡季,人体会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便容易导致上述症状的发生。所以在冬季,应该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土豆等,因为它们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除此以外,冬季要多吃大白菜,大白菜性温,不寒不热,当饭吃也没事儿,最重要的是可以补充冬季维生素的不足。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大头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各异,南北进补也要有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地选择温补、平补或清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一般来说,北方因气候寒冷,进补应以温补为主。温补即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注重补肾养精助阳,以预防寒症,常用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海虾、或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
长江以南地区因冬季气温温和得多,所以进补应以平补为主,可适当增加鸡、鸭、鱼类,平补有两种意义,一是应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的食物,如粳米、玉米、水果、蔬菜、部分蛋、肉、乳类、扁豆、白菜、猪肉、牛奶等,一种是应用既能补气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等,以及既能补阴又能补阳的食物,如枸杞子,这些食物适用于普通人保健。
地处高原山区,因雨量少气候偏燥,所以进补应以清补为主,清补是用性质平和或偏寒凉的食物,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水果、蔬菜、冰糖为宜,如萝卜、冬瓜、西瓜、小米、苹果、梨、黄花菜等。
立冬后老年人要养阳护阳,预防突发病
从立秋开始,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收了,一过立冬,气血都储存到里面去了,立冬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刚刚来,因此,一到立冬,人体就应该把身体的大门关严实点,避寒就温,不仅仅是保温,更要保护阳气。不过许多人单纯地认为,立冬后就应该多穿,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还有很多家庭,一到冬天,室温往往很高,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穿得太多,室温过高,皮肤为了散热而大汗,要是这时候出门的话,室内外温差大,遇冷气一袭击,就给随之而来的寒冷留下了可乘之机。其次,这样的话,外出容易外感风寒,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衣着过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比如心肌梗死便是老年人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由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死猝死。对于老年人来说,中风在寒冷的冬季也易发生,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的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老年人立冬过后尽量做到外出不宜过久,室内温度宜控制在18-22度之间为好。坚持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这样出门温差变化不大,可以免遭突然的风寒袭击。
另外老年人的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因此立冬后,老年人最好每天用冷水洗脸,热水泡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感冒发生。
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立冬后暖背尤其重要,因为背为阳中之阳,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像这类人,从立冬起要防背寒,最好穿一件贴身棉背心。此外还应该多晒太阳,由于冬季人和大自然一样都处于“阴盛阳衰”的状态,多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