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砭--足临泣穴

(2012-06-27 21:50:08)
标签:

中医

疗法

足临泣穴

分类: 健身养性

砭--足临泣穴
                                                               妖冶的丽格海棠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奶奶总是病病怏怏的,她不舒服的时候,经常指挥我用五分钱的钢蹦儿,沾点水先在她的后背上,沿着颈椎、腰椎的两侧,从上往下刮,再沿着两只胳膊的外侧自上往下刮,经常能刮出很红的痧(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叫痧),奶奶就会说轻松多了。最近看中医书,才弄明白这其实就是中医治疗手段“砭”中的一种。

 

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中砭、针、灸、药四种方法,其中“砭”就是指刮痧、按摩、指压等一些物理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说白了就是能把人体内的病消灭在萌芽之中,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能治未病。只是由于用这种治疗方法,中医师会很耗费体力,也耗费时间,又不容易赚钱,所以多少年演变下来,最终“以药为主”的治疗方法成为中医的主流,而各种“砭”的手段就慢慢地沦为民俗疗法,就连奶奶那种老式女人都知道怎么做。

 

其实在古代“砭”是中医四种治疗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不需要特别的材料和工具,只要一双手,再加上简单的刮痧板或瓷汤匙或扁平光滑的石头就行了,只要懂得一些中医的医理和经络,就能随时随地为人治病,是最方便的治疗方法

 

如果用中医的理论解释,我们的身体生病时,多半是因为外邪、内火所致,通过“砭”的方法驱走外邪,平定内火,那么我们的身体自然也就不会发病了。另外这种方法容易操作,不会有危险,只要我们了解了经络和穴位,就完全可以给自己或是家人刮痧、按摩等。

 

今天有位同事说她这次的体检报告上报告有胆囊炎,我便让她露出左脚脚背,用手指按了下第4、5跖骨底结合的前方,结果她连呼“太痛、太痛”。其实那里是足临泣穴,我最近在萧言生先生的《彻底把经络穴位说清楚》中读到,如果点按这个穴位,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了,这么一看还真是准确。我告诉她每天晚上睡前自己要按压双脚的这个穴位,就能有效地改善胆囊的状况,

 

了解了我们身体的经络和穴位,用“砭”的方法保养身体,让自己和家人的身体更健康,这是一本万利之举,只要能坚持下去,一定能收益多多。

 

具有小柴胡汤功效的药用大穴--足临泣穴(改编自《彻底把经络穴位说清楚》作者:萧言生)

 

砭--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位于人体足背外侧,第4、5跖骨底结合的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的凹陷处。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的姿势。

  足临泣穴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

  历朝历代,足临泣穴往往被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的意思。泣,就是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足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和胆经,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

  足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疾病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胆经出了问题,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此外,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渔港的早晨
后一篇:蛾蝶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