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之死的反思

标签:
王浩医患关系政府医疗投入政策 |
分类: 闲言碎语 |
昨天晚上在微博上看到青衣新发了博文珍爱生命,请勿学医,心想这家伙怎么了,竟然发表“反动言论”,她家的虾同学是我们那届家长的骄傲,清华医学院本硕博8年联读生,另外凡凡、如茹的儿子都是我们那届的医学生,得是多么聪明的孩子才能考取医学院啊,怎么还说请勿学医了呢?
细读才知道是因为是哈医大实习医生王浩被无辜致死事件,让许多医学生的家长担心,另外对此事件的民意调查,竟然有65%的网民“表示开心”,让很多人感到心寒。我今天在网上搜了相关文章,弄清楚了事情的始末。对于王浩的离世非常心痛,那么一个踌躇满志、阳光开朗的孩子,已经通过香港大学的博士申请,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实在是可惜,要知道一个医学硕士生,需要背多少书、做多少解剖、进行多少实验才能完成学业啊,而那个不满18岁的行刺患者,由此也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这件事情多数人把它归结为医患关系的问题,其实我想它折射的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一方面众所周知现在看病难看病贵,医改已经实行多年了,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有的人生病看不起,有的人又被过度治疗。我经历过家人与自己生病,深知治疗过程的艰难。另一方面医院床位紧张,医护人员面对强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与患者沟通障碍,就会导致冲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医疗投入、出台行业规范政策;医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服务态度;患者需要提高“健商”,配合医生完成治疗。
其实医生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他们不像其他行业,大学学到的知识能使用一辈子,他们需要一直学习新知识,才能保证自己不掉队,保证自己的医疗水平。他们看上去身着白袍,洁净舒适,可是非典他们得冲在前面,地震他们也得冲在前面,面对的都是痛苦的面孔、血腥的场景,遇到紧急情况连续工作是常事。媒体报道的某些不负责的医生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但是那种个别情况在哪个行业都是存在的,对医护人员多些理解,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而目前生病治疗确实是令人头痛的事情,生不起病,看不起病,买盒消炎药都要几十元钱,感冒一次花几百元钱也是很正常的,就算是去医院,挂号、排队,折腾半天经常还解决不了问题。我常跟家人和朋友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平常多运动,看些中医养生书,适当地学会保养自己的身体,减少生病的几率,既省钱又不用去那拥挤的医院,一举两得。
“我告诉虾同学以后在去医院的路上不要先把白大衣穿上,等到了医院再穿,以免发生不可测的事情”,跟青衣通话时,她告诉我王浩事件发生后她打电话这样跟虾同学说,并说非常后悔答应儿子选择这个专业。
我希望政府能极早出台相关政策,改善现在的社会风气,改善全民的医疗水平,提高社会的信任度,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医患关系,让医生专心救治,让患者安心治疗,让那些医学生的家长别再担惊受怕,完全支持孩子的选择!